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坡有感

  出坡有感

  文/見綦法師   

  佛陀爲末世衆生開演的修行主軸──教理、禅定、福德叁者不可偏廢,如鼎叁足,方能在菩提道上信心堅固而不動搖。“教理”,不外就是佛法,即佛陀爲衆生開示世出世間的道理,如果不明白,修行又怎會有方向?盲修瞎練與無知無所差別,所以八正道中以正見爲第一,是通往解脫的第一步。“禅定”,古德雲:“一心不動入諸禅,了境無生名般若,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也。”沒有定力,就無從慧觀;沒有慧觀,又怎能透視諸法無常的道理?所以禅定居于關鍵性的地位。

  既然已有教理與禅定,佛陀開示“福德”的目的何在?不外是修行上的資糧。在成就出世間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善因緣,要到達解脫的彼岸就如水中撈月。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研究教理,但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資源,必然會事倍功半;同樣的道理,要成就禅定的功德,如果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足,無法好好用功,禅定力要從何而生?因此佛陀開示福德的重要性,不僅要修福,更要惜福,修行這條路才能平坦順暢,才能早日成就道業。

  只要能利益衆生,就是修福德的好方法。科技發達的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來愈淡薄,愈無法體會團體之間彼此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也難以生起知恩、感恩、報恩的心;而出坡作務就是在道場中重要的修福德方式,也能讓人深刻體會“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爲備”的道理,這正是心靈成長的契機。其次,雖然只是完成一個小小的坡務,卻是維護道場、利益衆人的重要關鍵,無形之中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因在一次又一次的出坡作務中,能漸漸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功德、福報具足,自然智慧增長、煩惱減少。

  《雲居山志》記載:有一次,慈覺禅師欲至雲居山參訪,前一晚先挂單于瑤田莊,半夜夢到護法神來告訴他:“過去世時,慈覺禅師曾在本山發心出坡搬過一擔土,所以此生在雲居也只有一粥飯的因緣。”慈覺禅師醒了之後不以爲意,隔天上山已是午後,沒想到用過晚粥後,因寮區內有人相诤,故全數人被趕出寺院,這樣的結果正如護法神所說的一樣,令慈覺禅師非常訝異。數十年後,慈覺禅師得法于臥龍先禅師,正好雲居山出缺住持一位,而該縣太守有意讓慈覺禅師擔任。禅師心想:“昔日護法神的夢這次總該不靈了。”于是上山前一晚又先在麥洲莊挂單,不料當夜即圓寂。

  由這個公案可以再次印證因果業報毫厘不差,也點出了福德的重要性,少了福德的善因緣,即便要弘揚佛法、利益人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事相而言,出坡作務爲我們累積福德資糧,成就世出世間的善因緣;在理上,也要勤于耕耘心田,時時提起覺性,收攝心念于當下,契悟叁輪體空的道理,如此精進用功,就稱得上是福慧雙修,真正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在菩提道上必定是愈走愈光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