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病苦爲師

  以病苦爲師

  文/見梧法師   

  每逢季節更替或氣候轉變,人們都會多加注意穿著是否合適、保暖,以免生病,避免病苦及其所帶來的不便。但健忘的人們也常常在康複後又將一切拋諸腦後,沈溺于五蘊六塵之中,以爲一切又回歸往常的步調,實則執妄爲真。

  佛法告訴我們,這個軀殼乃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假名爲身,又因四大不調而産生四百四種病;換句話說,有了色身,就一定有生、老、病、死苦。《無常經》雲:“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所謂“舍”,並非了結自己的生命,而是不執著于這個色身,對于這個色身所引發的快樂和痛苦,亦不迷戀和煩惱,清楚明白“它”是虛妄不實、本質是空的,才能趣向究竟解脫之路。

  禅門臨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圓悟克勤佛果禅師,在投入善講《楞嚴經》的敏行禅師門下後,精進研習。一日,圓悟克勤禅師生了一場重病,感到平日所學在此時都起不了作用,于是將修行方向轉爲禅法,遍訪禅宗道場。圓悟克勤禅師在白雲山初參五祖法演禅師時,由于因緣尚未具足,所以無法接受法演禅師的機鋒。離開前,五祖對他說:“有朝一日,你挨過一場熱病,就會想回來了。”到了鎮江金山寺,圓悟克勤禅師染上傷寒,回憶起五祖的那一番話,當下發願等病好了,一定要回到五祖法演禅師身邊。果然,就在五祖法演禅師的接引下,圓悟克勤禅師不但開悟了,也承擔了如來家業。古德雲:“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如同圓悟克勤禅師的菩薩示現,若不是病苦,又怎能徹悟自己因執著文字般若而迷失在叁藏十二部經典當中,落入生死兩邊?“時光易度,道業難成”,病苦,亦是在提醒修行之人無常殺鬼無時無刻不在伺機而動,所以更應把握當下,精進不懈,依止大善知識,尋得正確的解脫之道。

  古人說:“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爲了讓衆生從生死的此岸至涅槃的彼岸,佛陀以不舍一衆生的大慈悲心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間也曾示現無常病苦,卻無礙于世尊教化衆生的願行。“叁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處,即是屬于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于一位飽受病魔摧殘的人而言,“觀受是苦”是真實不虛的;西元一九一七年,當著名的野獸派畫家──馬谛斯拜訪老友雷諾瓦時,看到雷諾瓦把變形的手用繃帶纏起來,然後將筆插入,用指間握著筆、忍著劇痛,一筆一筆地畫,此時不禁搖頭歎氣,問他這是何苦呢?雷諾瓦回答了一句讓世人景仰的名言:“身體的痛苦是暫時的,它終將過去;但是創作的美麗卻永遠留存。”雷諾瓦是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繪畫大師,充滿了熱忱和活力,但于四十七歲時(西元一八八八年)得到風濕病,導致手腳酸痛,行動不便,筋骨逐漸變形。雷諾瓦飽嘗苦痛的同時,仍然不放棄作畫,直到西元一九一九年才放下畫筆。在世間人的眼裏,他的毅力和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雷諾瓦則是難能可貴地體會到“觀受無常”的道理,假使再加上佛法的薰修,必然會有更高的領悟。《四十二章經》雲:“得睹佛經難”,假使沒有叁寶爲舟航,在生死大海之中,盡管可以知苦、吃苦,仍舊無法了脫痛苦,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病苦,是一種因果的呈現,世間萬事萬物都不離因緣果報的法則,“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因爲不識因果,衆生只曉得一昧地逃離苦果,不知道從因地努力,防患未然。在戰國時代有一位名醫──扁鵲。一日,魏文王問他:“你們家有兄弟叁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覺得很奇怪,接著問:“爲什麼你自稱醫術最差,卻會是最出名的呢?”扁鵲回答:“我大哥是治病于病症發作之前,一般人不了解,所以只有家人才知道;二哥則是在病症發作初期加以治療,衆人以爲他只能治小病,因此只有鄉人才知道;由于我常常動大手術,世人才認爲我的醫術高明,給予名醫之稱。”如果世人能明白“預防勝于治療”,再依循佛法的道理而行,便可以轉苦果爲良因,在遭遇病苦和劫難之時,發起出離心,誓願出離叁界苦海,達到究竟菩提涅槃,甚至更上一層樓,從後知後覺朝向先知先覺,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自利利他,拔苦與樂。

  締造了中國曆史上光輝燦爛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大約在二十歲左右就染上瘧疾,一直沒有治愈。瘧疾所引起的慢性發燒病症,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更會左右人的情緒。唐太宗雖然長期受到瘧疾之苦,卻也是中國曆史上難得願意接受诤言的皇帝,這很有可能是因他親身體驗如此的病痛,將心比心,才不忍老百姓受苦。在魏征病故以後,唐太宗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以病苦爲鏡,您照到了什麼?

✿ 继续阅读 ▪ 平常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