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小心眼
文/見渥法師
人們做任何事往往都會先想到自己,例如升學對未來有什麼好處?做某件事能得到什麼好處?這些都是私心作祟。因爲有私心,所以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心量就顯得狹小,不僅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排斥、紛爭、嫉妒、仇恨等情況,甚至可能引發戰爭。對于修行人來說,更顯示出包容心、慈悲心、平等心的不足,造成許多負面的情緒和行爲,不但不能利己,且與菩薩道愈離愈遠。
有一則關于心量的公案。一天,小沙彌很生氣地擦著桌子,老和尚問其原因,小沙彌氣憤地說道:“師兄說我矮冬瓜,雖然我個兒小,可是我的心胸卻很寬大。”老和尚反問道:“你的心胸真的很寬大嗎?”說完話後,立刻拿著臉盆,帶著小沙彌到大海邊。老和尚先在臉盆中裝滿水,然後往裏面丟了一顆石頭,結果水都濺了出來;接著又把更大一顆石頭丟到海裏,只見大海起了一個小小的漣漪後,就恢複平靜。老和尚慈祥地問道:“你自認爲心胸很寬大,那爲什麼別人在你的心裏丟下一小塊石頭而已,你卻像盆裏的水一樣,統統濺了出來?”
古雲:“宰相肚裏能撐船。”心量寬大的人,不會因爲別人的話,就刮起狂風巨浪,在心底刻下無法磨滅的傷痛;心量廣大的人,不會因爲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就放棄做大事的心胸。
如何擺脫小心眼呢?首先,要少欲知足。爲什麼會有私心作祟,主要是因爲有貪念,認爲“我”爲實有,貪著五欲之樂,故一切以“我”爲優先,因而造作種種惡業,陷入憂愁苦惱之中。《八大人覺經》雲:“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佛遺教經》亦雲:“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因爲有貪念,即會有所求;有所求,心胸就容易狹隘,進而帶來種種苦惱、紛爭。所以《八大人覺經》雲:“少欲無爲,身心自在。”要擺脫小心眼,就要從去除貪念、少欲知足做起。再者,要培養包容心。古雲:“百年修得同船渡”,每個人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今世能夠相逢相遇,都是稀有難得的因緣。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好好相處,不需爲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而斤斤計較,應以寬大的胸懷,接納外在的人、事、物。所謂“海納百川,乃成其大”,能夠包容他人,即是最大的幸福。最後,要有慈悲心。學習菩薩的慈悲胸懷,對所有衆生都能予樂拔苦,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推而廣之,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悲願心。
因此,我們要擺脫小心眼,就要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以包容、慈悲、平等的心念來待人接物,心量漸漸寬廣,負面情緒和行爲不再産生,自然能夠利他且自利,愈來愈趨近菩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