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成功的最佳資糧
文/見幡法師
古老的埃及,流傳著一則神話:在沙漠中,有一種身披深紅羽毛的鳥,稱爲火鳳凰,聽過它聲音的人,都難以忘懷。它的壽命約五百年,每當生命終點時刻,便以芳香的樹枝作爲柴堆,燃起熊熊烈焰,將自己投身于大火之中;化成灰燼時,柴堆中便又現出另一只美麗火鳥,振翼沖天,因此人們也叫它不死鳥。
這則神話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它能毅然地投身于烈焰之中?其實這也正是火鳥精神最足以爲人效法之處。曆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在受到挫折、打擊時,不僅沒有畏懼或退卻,反而以無比的勇氣與決心,通過逆境的淬煉,或立功、或立德,抑或立言而流傳千古,成爲後人景仰崇拜的對象。至聖先師──孔子,便是在懷才不遇、韬光養晦時,激發出萬世光芒。當時,孔子雖懷抱著經國濟世的理想,但在魯國的仕途並不順遂,周遊列國時,亦無緣一展抱負;後來,還遭逢“陳、蔡絕糧”事件,以及兩位最鍾愛的弟子──顔回英年早逝、子路慘死等諸多沖擊,孔子當時內心的低沈,不難想像。但是,他並未因此而沮喪退縮,反而在許多賢者紛紛隱遁之際,專心教學、匡正禮法,期爲國家、社會培植人材。此外,他也著書立說,而其《春秋經》更在曆史上博得“亂臣賊子懼”的高度評價,對于當時日益傾頹的世道人心,有顯著的振衰起敝之效。從贊《周易》,刪《詩》、《書》,到寫《春秋》等,孔子的所作所爲,無一不對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産生數以千年的不絕回響,迄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世人。又如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貝多芬,當其在樂壇逐漸嶄露頭角之際,卻在一次意外中,聽力逐漸喪失;這對一位音樂家而言,是多麼沈痛的打擊!然而,被德國人尊稱爲“樂壇叁B”之一的他,不僅未被意外擊倒,反而堅決地向造物者下戰書,發出“命運,我要緊緊地扼住你的咽喉”的怒吼,且又陸續寫出多首脍炙人口如“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等動聽名曲。
此外,佛教史上亦有許多祖師大德,爲了弘揚佛法,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犧牲寶貴生命,往來于天竺、西域與中國之間的絲路。古代的科技與交通遠非今日所能比擬,這些大德們在出發之前,早已了解將面對的是何等的險境。這點,可從唐朝義淨大師所題寫的《取經詩》中看出一、二,所謂“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然而在“爲佛法、爲衆生”的使命驅使之下,明知會埋骨異鄉,甚至曝屍荒野,還是勇敢地踏上漫漫黃沙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玄奘大師,當他前往西域取經時,沿途的艱難險阻,都在虔誦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與持誦《心經》之下,屢屢化險爲夷。玄奘大師不僅通過了路途上的種種磨難,還克服語言、文化上的隔閡,屢屢在印度諸國的辯論會上,令當地著名的論師心服口服;大師也因此而名震異域,聲名甚至傳回大唐朝廷。所以,當玄奘大師載譽歸國時,長安城萬人空巷,都去遠迎這位高僧。而玄奘大師的成就實則不只如此,他于沿途所紀錄彙集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在曆史、地理、文化、考據,以及了解印度風俗民情等,具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
不投入熊熊烈焰,火鳥發不出淒美的絕唱,也無從獲得嶄新的生命。而喜歡看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遇上嶙峋的岩岸,則澎湃的海濤便激蕩不出壯觀雄偉的浪花。同樣地,若不遭逢困厄,官運亨通的孔子,想必成不了維系中國數千年文化道統的中流砥砫,更不致被冠以“至聖先師”的稱號,而舉世鹹尊;聽力正常的貝多芬,恐怕也得不到“樂聖”的崇隆地位,世人可就少了許多精致的心靈享宴;若沒突破重重險阻,玄奘大師可能也無法列名佛教史上的高僧,更談不上是世界史上的巨人。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當挫折來臨時,只要轉個念頭,可能就是另一個不朽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