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從身口意成就隨喜功德

  如何從身口意成就隨喜功德

  文/見沩法師   

  吾人常禮普賢十大願,當中第五則是隨喜功德。何謂隨喜功德?儒家雲:“與人爲善。”《四十二章經》則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皆明白地告訴我們隨喜功德的意義。如同古德所說:“君子有成人之美”,若有人發心行善,都應樂觀其成,甚至助他一臂之力。可惜現今社會個人主義充斥,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順位,不僅心量變小了,甚至還有“見不得人好”的心態。諷刺的是,大家都成了個人主義的犧牲者,我們可從社會愈趨冷漠窺見一般。

  昔日佛住世時,給孤獨長者爲了建造精舍供佛陀弘法之用,欲向祇陀太子買地,太子告訴長者:“你若能以黃金鋪滿這座園林,我即答應你的請求。”沒想到長者至誠供養的心並沒有被這樣的要求所改變,真的以黃金鋪滿整座園林。太子心想:“佛陀必是德智兼備的聖者,方能令長者發如此大心。”于是請求長者也讓自己能隨喜布施,共同興建精舍。而後精舍完工即定名爲“祇樹給孤獨園”。又一次,佛陀與阿難外出經行,有二個小孩正在路旁嬉戲,見佛相好,其中一人便將手中的沙至誠奉于世尊缽內,另一孩子也跟了過來,在旁合掌隨喜。世尊不僅歡喜接受,並命阿難將沙遍灑于佛經行之處,同時告訴阿難這個小孩將于佛入涅槃後百年,成爲轉輪聖王,名“阿育王”,廣造八萬四千塔供佛舍利,饒益衆生。由上述公案即可得知隨喜功德之殊勝。

  要如何成就隨喜功德?其實離不開身、口、意叁業。身即是見人修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盛舉;口業而言,則可贊歎行善修道之人,使其行彌堅,道念更加堅定;而意業則是保持慈悲心,願大衆都能修善止惡。若能如此隨喜,爲善者有更多的助緣,逆緣亦即減少,善法必能落實于世間,自然而然國家、社會就是淨土。

  進一步,我們必須“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一旦執著善法,便成了生滅的福報,福報享盡又要隨業流轉。所以我們行一切善法,應將一切功德回向法界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心念亦回歸中道實相,保持無念、無住、無相、無爲的心性,如此功德再增功德,必能莊嚴無上菩提之路。

✿ 继续阅读 ▪ 運氣與福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