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自性
文/見牟法師
自信即是對自我的信心。相信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出色的外貌、充沛的體力、聰明的才智、令人羨慕的家世背景與優秀的學經曆,而不希望自己其貌不揚、頭腦驽鈍、出身卑微且學曆淺薄。當擁有有利條件時,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並且得到想要的一切,如人人稱羨的工作、受異性的青睐,以及別人的肯定與贊歎;如果一點優勢條件也沒有,不但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認爲人生一點希望也沒有。所以,一般人總是在其中患得患失。
然而,我們所追求的這些“有利條件”,卻是變化無常的。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漸漸發白面皺、體力下滑,頭腦也會日漸遲鈍。當年文化大革命時,一些大地主、富人及有名望的人,一夕之間從人人逢迎攀附的對象,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黑五類”。如果自信是建立在外貌、聰明才智、家世背景這些條件上,便容易隨著時間、空間而改變,一旦無常來臨,自信便會垮臺。
其實自性即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人人本具。有一次,佛弟子阿難請佛陀開示“心在哪裏?”佛陀並不直接告訴阿難,而是請羅羅撞鍾。當鍾聲響起,佛陀問阿難:“你能聽到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等鍾聲消失後,佛又問阿難:“你能聽到嗎?”阿難搖搖頭說:“世尊,我現在什麼都聽不到了。”于是,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現在什麼都聽不到,怎麼知道鍾聲消失了呢?要知道外在的聲音雖然有生滅,但我們能聽的這念心卻是不生不滅,所以才能知道聲音的生與滅。”能聽聞的這念心是不生不滅,即是我們的自性,成佛作祖即是這念心完全地開顯。六祖大師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念心具足一切功德,這念心能生萬法。
事實上,明白了自性的道理,也就找到了自信堅實、穩固的基礎。因爲自信是對自我的信心,而自性就是真我,找到了真我,自然對自我具足信心。所謂“心能轉物”,只要掌握住這念心,就能掌握一切,不會受到外界變化的影響,所以了知心性的道理,就能讓我們具足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