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戒殺放生的開示
仁達法師
佛教主張慈悲爲懷,多放生,不殺生。
爲什麼不能殺生?
一方面,佛教認爲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衆生平等,我們不可以殺生;另一方面,佛教認爲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殺生的罪業很重,這一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冤冤相報,無有了期。而且殺生罪業是最重的,所以佛教誡他的弟子們不能殺生。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釋迦牟尼佛爲我們開示: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回遞償報。所以大家一定要深信因果,不要殺生。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聞夜半宰殺聲,戰爭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殺生。有許多人得不治之症,根源也在于殺業太重。佛教主張世界和平,國家和諧,家庭和睦,人民安樂,爲達此目的,就一定不要殺生,所以佛教不主張殺生。作爲佛門弟子,更要帶頭不殺生,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一切生靈的和諧。
爲什麼要放生?
放生能得健康長壽的福報。博山有一位姓李的女居士,原來身患多種疾病,臥床不起,她聽說放生能健康長壽,便拿錢托別人去爲她放生,後來疾病逐漸好起來。痊愈後,她便每個月自己出去放生。正覺寺自2002年恢複建設以來,每次佛教節日法會也會首先放生。由于她放生精進,仁達便委托她與另一位居士做正覺寺放生負責人。這位居士的身體也越來越好。
佛經中多次講到放生的利益: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衆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衆生。能救衆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佛說十善戒經》雲:“食肉者多病,當行大慈心,奉行不殺戒。”;
《佛說業報差別經·得長命報之法》中雲:“複有十業,能令衆生得長命報,何等爲十業?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叁者,贊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衆生。以是十業,得長命報。”;
《大智度論》雲:“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論》又雲:“令不殺生,得何等利?答曰: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于彼故,彼亦無害于我。好殺之人,雖複位極人王,亦不自安。又不殺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好殺之人,有情動物皆不喜見之。若不好殺,一切衆生皆樂依附。複次不殺之人,命欲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長壽,是爲得道因緣,乃至得佛住壽無量。複次殺生之人,今世後世受種種身心苦痛,不殺之人無此衆難,是爲大利。”。
曆史上高僧大德對于放生也多有開示:
淨土宗祖師明朝的藕益大師雲:“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過于放生。”
明朝著名高僧蓮池大師雲:“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俱陳。”
著名律宗大德弘一法師說:“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叁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當然,放生只是修行的一個方面,可以修人天福報,但是放生還不能代替修行。有的人把放生當成修行的主要內容,一星期幾次放生。有些商販得知他的行爲後,爭相把魚和鳥賣給他,這種做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刺激了某些人的屠殺,造成了許多生靈的痛苦和枉死,這種功德實際上也就已經大打折扣了。佛門弟子修五戒十善六度,才是真的修行。修五戒,會得人身;修十善,會生天上,但這些都不究竟。要想出離叁界,就要修六度。所以大家要把目標放得長遠一些,由不殺生多放生培養慈悲心開始,長養菩提心。發菩提心後,還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才會斷煩惱,開智慧,跳出六道輪回,了脫生死,最後達到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和結果―――圓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