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
苦,皆由起心動念而來,若欲了苦,就必須斷因。
苦之因,乃“集”,若能在因上依四谛修行,必能知苦斷集。
文/見祚法師
衆生隨業流轉,受業報、煩惱所驅使,甚至受種種順、逆境引誘,使身心不得安定、自在,這就是苦。更因過去世無量劫中,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業障來臨時所要受的苦,就如同大海般無有邊際,故稱爲苦海。
什麼是苦?苦有身苦、心苦,依苦的性質可分爲苦苦、壞苦、行苦叁種。苦又可分爲八種,所謂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上至總統,下至販夫走卒,任誰亦無法逃離。而種種的苦報卻來自衆生的起惑造業,叁苦、八苦只是略述大概,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
《達磨二入四行觀》雲:“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有身體的存在就是苦,而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和我們過去的業緣和合所感出來的幻身,所以必須吃、穿、住。爲了滿足這些欲望,于是不斷隨著自己的妄想、執著,追求種種的境界,殊不知執則苦,不執則不苦;執我則我苦,執身則因身而苦,執物則因物而苦,執名則因名而苦,求到了害怕失去是苦,求不到更苦。其實,苦都由起心動念而來的,如租房子住的人,處心積慮想擁有自己的房子,于是縮衣節食、日以繼夜拼命賺錢,等到存有一筆可觀金額時,就去買房子、車子,不夠的再貸款,爲了還貸款,日子又比昔日更拮據。誤以爲有房了之後,可過較安定的生活,豈料無常總伺機而來,如九二一大地震,很多人因此有家歸不得,房子不是塌了,便是危樓,住不得。找建商求償,豈知建商不是早已倒閉關門大吉,即早已逃之夭夭,真謂求償無門。試想這些災民苦不苦,當然苦!畢生積蓄所買的房子,不能住、又要繳貸款、還要租房子,真是苦上再加苦,這就稱爲苦苦。
昔日婆羅門國,名叫多味象,其王信奉外道,一日國王忽發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積七寶如山,隨行人自取重一撮的寶物。一梵志到其國,王出相見,問其何所求。梵志答曰:“吾從遠來,欲取珍寶蓋房舍。”王曰:“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寶,行七步後折回原處,王問何故?梵志答曰:“此珍寶只足夠蓋房舍,房舍蓋好還要娶妻,珍寶恐怕不夠,是以不取。”王曰:“你可取叁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後又回到原處。王問原因,梵志言:“珍寶只夠娶妻,但無田地、奴婢、牛馬,所以還是不取。”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還是回到原處,王言又有何意,梵志言:“若有兒女當嫁娶,吉凶用費計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盡以積寶持用相上。這就是衆生的境界,《八大人覺經雲》:“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但此梵志理將俗返,受而舍去,王甚怪之,垂問意故。梵志言:“本來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處世無幾,萬物無常旦夕難保,因緣遂重憂苦曰深,積寶如山無益于己,貪念規圖唐自勤苦,不如息意求無爲道,是以不取。”王意開解奉教。(梵志乃佛所化,爲度國王)
衆生長迷,在大苦中以小苦爲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要知道,叁世因果絲毫不假,這一生的苦,是由過去生種惡的因而感,如今集過去的惡業,方有今生所受的惡報,現在只能隨緣了舊業,此時再怨天尤人,爲時已晚矣!雖然衆生處在苦海中,但只要肯回頭,還是可以離開苦,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幸賴佛之慈悲、智慧,以四谛之理,令諸衆生先了解叁界輪回之苦,因苦才會産生厭離心,其次再說苦的原因是集,令衆生明白若欲了苦,就必須斷因。由于衆生根性利鈍不一,對佛法信受程度有別,于是先讓衆生向往清淨安樂的涅槃,有涅槃的希望,再告訴衆生契入涅槃的方法,經雲:“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只要在因上依四谛用功修行,必能知苦斷集,慕滅而勤修菩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