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所謂“珠不自珠,寶不自寶”,

  所謂“珠不自珠,寶不自寶”,

  世間最珍貴的,正是這一念能知能覺的心。

  

  文/記者謝佩玲 

  人,天天在生活,享受自然生命,如何與生命相逢?生命不是就在我們左右嗎?中臺禅寺美國佛門寺住持見護法師指出,人生的大事在找到真正的生命,而生命的意義,就在如如不動、清楚明白的這念心。

  日前見護法師應臺灣科技大學之邀主講“與生命相逢”,他表示,人的一生都在汲汲營營追求“財、色、名、權”,真正離苦得樂,應尋找生命最珍貴的意義,認清生命的本質才不枉此生。

  見護法師首先引用順治皇帝“出家自歎詩”,探究人生的本質。“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見護法師說,對于人生,多數人不解的是自己何時來、何時去,往往是糊裏糊塗走上一遭,汲汲營營地追求人生,最後淪爲虛妄,根本理不清自己是誰?又爲何步上這趟人生?遑論能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

  昧昧昏昏白了頭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有雲:“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見護法師進一步說,人生這一條路往往是無限地追求,學位、工作、名望、財富、家庭,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追求之路,一個階段接著下一個階段,滿足了嗎?沒有!反而地入下一個追求的目標,永無止盡。萬千大衆,不妨靜下心來,回顧五年、十年、二十年前的自己,是不是就像南柯一夢,究竟你是隨波逐流?還是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目標?

  人生這條路往往令人出乎預料。靈泉寺有位法師,其出家的因緣來自一杯茶,只因住持惟覺老和尚問了一句:“吃茶的是誰?”苦思多日不解,就決定出家找答案。見護法師說,如同自己當年在大學時,即常思索“人,從哪裏來?該往哪裏去?”不得其解,亦向大學教授請教,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百轉千回,適逢老和尚至美國弘法,開啓了佛學堂奧,了知這一條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即是要破除人生的迷惘,要人覺悟,藉禅修、親近佛法,人人皆能慢慢找到生命的答案。

  珠不自珠,寶不自寶!

  有一公案,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曾至某個國家弘法,國王十分虔誠及發心,供養尊者相當名貴的寶珠,而尊者臨行前問了叁太子一個問題,他問:“世間有沒有比寶珠更珍貴的東西?”大太子回答說,最好的寶珠已經供養給尊者了,已經沒有比這更珍貴的物品;二太子也答了相同的答案;叁太子則表示:這的確是最珍貴的寶珠,因爲“珠不知珠,寶不知寶”,是人心賦予它的價值,只有人們才認爲這是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其實它的價值是相對的、虛妄的,當人心不覺得它珍奇,那就是垃圾了。這位叁太子就是達摩祖師,釋義了這念心與萬物的價值。

  不知心是什麼,生從何來,死住何去,這就是迷!見護法師指出,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隨著時間、進程而改變,人就成了演員,誤把劇中的角色當作自己,然而生命中真實的你在哪裏?追求財色名利,永遠都不可能滿足,是你的心覺得重要,才變得重要;人生無限的追求,都是這一念心所驅使的,而世間最珍貴的是誰?就是這一念能知能覺的心才是最珍貴的。

  昔日六祖惠能禅師,聽五祖弘忍禅師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即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其實,人的本心本性就是清淨光明的,哪裏還要再明呢?能夠覺察、覺照,不起煩惱、染汙的心,即能離苦得樂。

  人生如空中花、水中月

  人生如空中花、水中月,只有覺醒才豁然明白過往皆是場糊塗。這場夢何時醒?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教大衆覺悟,善知識引導你走向光明之路,找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透過佛法的潤澤,開啓覺性大門,契悟自性即能綻放光明。

  自在、快樂、智慧何處尋?見護法師開示道:真正的自性,近在咫尺,不從外得。每個人手裏皆有把通往天堂之路及開啓地獄之門的鑰匙,想開哪一道門?往往就在這念心中。人心若向外企求,便充滿錯覺及顛倒,這念心始終遷流不停,不知道始終不生不滅的覺性才是本自具足的。這念心若能如如不動,心清淨了即是最大的自在,保持當下這念清淨的心、不打妄想、清楚明白,人自在了,即能處處作主,亦能享受生命真正的自由。(摘自大成報91、03、24)

  

✿ 继续阅读 ▪ 出家與在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