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與科技人對話
〔見護法師應邀至新竹科學園區演講“禅與人生”〕
追尋智慧人生的依皈
皈依因、皈依空性、皈依中道,
澈見自己本來面目──當下這念心,
活在究竟解脫的禅悅中
文/邱苾玲
處在高度科技文明的社會,你的心靈依舊覺得迷惘?“人生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不只一次地如此反覆問過自己!中臺佛學研究所所長、本身亦是電腦博士的見護法師在新竹科學園區的演講中,爲大衆明確指出深入了解人生真相、真理與真義的叁大方向,作爲追尋智慧人生的依皈。
首先,見護法師提出“因緣果報”的道理。或許有些人會認爲因緣果報是迷信,事實上,人的一生皆離不開因果,人生如果沒有因果,人生就沒有秩序可言了,不知期待是什麼,而能期待,就表示有因果。
佛法講叁世因果,“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在作者是”。儒家也講因果,所謂“事成不成于成之時,其成必有因;其敗不敗于敗之時,其敗必有因”,這正說明了因緣果報與人生的關系。
人一生的命運,就是因果的示現,但命運是絕對可以改變的,從“因”上去改變。佛法是積極而光明的,明白告示我們可積極創造及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佛法上講的因果就是在平時、在我們做人做事、在我們起心動念處,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對自己要時刻檢討、反省,對他人要寬恕、慈憫,如此,我們這一生的福德就會增長,果上生因、因上生果,始終是良性的循環。如果,我們不知道修行,不知因緣果報的道理,就會是惡性的循環,人生自然迷惘,煩惱重重。知名的“了凡四訓”,也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雖有前世的宿業,但只要當下的那念因心是正念,即可改變一切。有智慧的人當事情發生時,當下即改變心念,種新的種種因,以慈悲、關懷、平等心與眼前的人、事、物對應,則當下即改變了因緣,惡緣變善緣,善緣即更增上緣。
要積極地在“因”上努力 ,在果報未現之前積極種正確的因;但若過去“果報”現前,亦要坦然接受。只要把握每一個當下的“起心動念”,即是決定你未來的因緣果報,這是正確認知,有此認知,即能了然人生的真理與意義。
其次,見護法師提出“空性”的觀點,他表示,因緣果報其實也是空性。空性是變異性、不定性,沒有獨立自主的存在,一切法皆是無常,無常也是空性,沒有一定的性質。了解空性才能破執著,不了解空性即心生煩惱。
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此種境界即是破除我執。我執是自我設限,破除我執,即是突破對自己的限製。了解空性,才能了解人生的真理,才能了生脫死。“生死”即是自己的念頭念念遷流,人,其實每天皆在經驗生死。六祖大師:“念念無住,即無縛也!”心本無住,有“住”心即煩惱,無住即無縛,即解脫自在。
人的一生皆處在念念相續、念頭相續不斷的狀態上,猶如鐵鏈般環環相扣,一個接著一個,而以爲這就是“真正的我”,此即錯誤之認知。其實,過去了,即了不可得,將“過去”放在“現在”,即是煩惱之根源,沒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無挂礙。只要時刻活在“當下”,人生即無縛,煩惱亦了不可得。
最後,見護法師提出“中道實相”的至高法寶。佛法所講的“中道”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相貌,禅宗稱之爲“本來面目”,哲學上則稱之爲“本體”。
我們凡夫心,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善念是光明的一面,惡念是黑暗的一面,光明與黑暗是相對待的東西。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相對的,舉凡明暗、動靜、苦樂、福禍、得失、是非、善惡、美醜……,由于我們這念心始終在兩邊上攀緣,因此始終見不到實相。而佛就悟到了“不執著相對境界”的道理,這念心超越了時間、空間,時時刻刻安住在實相上,始終不落兩邊,到達這種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也才算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尚書》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個“中”,就是指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實相。儒家的中道實相和佛法所說的中道實相,其精神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深淺。把這條路找到了,日常生活、動靜閑忙之中,始終不離當念,即禅宗所說“隨處作主,立地皆真”。
儒家的中道思想還在“受想行識”當中,這念心還有微細的生滅念頭,心當中還有無明煩惱存在;而佛法證到中道實相以後,運用中道實相觀來破隱無始無明,希望能證到無生,得到究竟解脫,不再在六道當中流浪生死。
想想,我們這一生到底追尋什麼?一站一站、一個目的一個目的追尋,仿如宇宙流浪漢,何時才能頓歇?
追尋人生的真理,就從了解人生的真相,並安住在中道實相當中,如此,才能尋得人生中真正的大富大貴──禅悅。
(摘自大成報8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