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塵自在心

  紅塵自在心

  如果能夠知道自己在哪裏?能夠找到自己的自性,

  並知道自性明明白白就在那裏,就能得到安詳自在。

  所以,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悟到這念心”,

  契悟了這念心所有問題皆可從此處迎刃而解。

  

  見滌法師  

  面對缤紛的紅塵世界,你的心始終安詳自在嗎?你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嗎?“真正的自在,是這念心能得到解脫,找到自性!”中臺佛教學院院長暨研究所所長見滌法師,應臺灣師範大學之邀作專題演講時如是表示。

  

  契悟了這念心 

  一切迎刃而解

  見滌法師開宗明義說道:人,住在世間,來到人世,如無正確知見、看法,就容易迷失掉,隨之而來就會感受到種種苦惱,空虛而無法自在。如果能夠知道自己在哪裏?能夠找到自己的自性,並知道自性明明白白就在那裏,就能得到安詳自在。所以,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悟到這念心”,契悟了這念心所有問題皆可從此處迎刃而解。

  人之大患在執著,迷失了自性,作不了主,忘了最初之本懷,因而滋生種種苦惱。

  見滌法師講了一個公案:昔日有位禅師買了一只花瓶回來讓大衆欣賞。某日,有位沙彌打掃時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這時大家都很緊張,認爲老法師會很生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老法師走過來看了看,即說“把這碎片掃一掃”。大衆甚感不解爲何老法師一點也不生氣。這位禅師說,當初買這花瓶的目的是爲讓大衆歡喜,如果破了就不歡喜,豈不有失當初之本懷?  

  見滌法師就此公案提醒大衆,做一切事情都要了知目的在哪裏?這不是哲學的問題,這是切身的問題,把目的弄清楚了,整個人生的大方向就朗朗現前。   

  見滌法師繼而表示,人從早到晚,做種種的活動,其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其共同的目標是什麼?“就是爲了要離苦得樂!”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本位上,用自己的方法,想辦法去離苦得樂,然而是不是都可以達到呢?   

  不然!因爲目標、方法錯了。

  離苦得樂不在他方 

  在每個當下皆能作主  

  譬如:有人以爲擁有了一千萬就能離苦得樂,但事實不然,可能在一瞬間能得到滿足,接下來又想得到更多更多的東西……,這念心不斷地在追求,求不到是一種苦,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也是一種苦,始終是苦。   

  佛很慈悲,出現于世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人皆真正離苦得樂、到達彼岸。彼岸不是在另外一個他方世界,就在當下每一個時刻,當下每一個時刻能夠作得了主、能夠超越、能夠真正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能夠得到自在,就能夠真正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的根本,在于我們的“心”,這念心掌握了,要它快樂就快樂,自在就自在。

  但爲何偏偏我們的這念心就無法自在?明明“心”是我們的,爲什麼就做不到自在?見滌法師表示,因爲“這念心”從小到大都沒能好好的訓練過!佛法告訴我們一切問題的核心在這一念心,這念心時刻作主,完全不須依靠外在境界,得也好、失亦罷,皆看得開、放得下,就能夠自在、解脫,如此的人生才是光明、積極的。  

  所謂紅塵,“塵”是一種塵勞,這種塵勞包括了佛法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這些境界刺激著我們的感官,刺激多了會覺得疲勞,這是“塵”的特性,如果沒弄清楚,就很容易迷失。例如“吸毒”,刹那間好像很快樂,但副作用很多,智者絕不碰它。佛法中的“六塵”有如毒品,智者不染六塵。佛法所說要斷除一切貪、瞋、癡,凡人認爲不人道,但若能真正斷除貪瞋癡、不染六塵,才能真正離苦得樂、究竟自在。所以,佛法不是苦行主義,是真正樂觀的。   

  見滌法師說,外在的境界另有一特質,就是──無常、生滅。我們總認爲,外在的一切可始終保有它;或明知是無常,卻不願去思惟它,于是在這當中生起很多執著,執著愈深,滅了之後,受的苦就愈大。想想,世間一切有什麼是真正永恒不生滅的嗎?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切皆是生滅的。故了知生滅之理,不是悲觀,而是樂觀的,因爲知道事件的真相後,就不會爲此而受到苦。

  真正的自在

  須從不生滅心上努力

  然世人愚癡,總將幸福、快樂建立在“無常生滅法”上面,這是很危脆的,隨時會幻滅,故唯有找到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根本核心──即清楚明白的這念心,因這念心的靈知靈覺是不生滅的,不生滅法,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所謂“有形皆歸壞,不滅爲真空”,這個“空性”才是最究竟的,乃至于能“觀空不住空,門前坐春風”,這念心無論在任何境界皆能圓融無礙。所以要達到真正的自在,必須從究竟的不生滅心上努力,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見滌法師亦提出“諸法空性”之理。他表示,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諸法無自相,沒有真實自己的相貌,如果一個東西有真實自己的相貌,應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但不然,譬如有些我們認爲好看的,別人不認爲,故好看、不好看,其實是很主觀的,不是這事物真實相貌,這個“相”會隨著時、空因緣的改變而改變。佛法告訴我們,外面一切境界皆是主觀心念所造成的,無有實相,但我們往往把所觀的境界當成是真實的,所以生起種種執著。如能了然諸法空性之理,把心當中的貪瞋癡慢慢厘清到一種程度,因緣成熟,即能徹見事情的真相,得到真正的解脫。   

  見滌法師一再強調“淨穢由心,非關外境”,外面的一切境界是好、是壞,完全由我們這念心來決定,所以試著調好自己的心,把心當中的貪瞋癡叁毒化掉,則外境不管好、壞,看在眼裏皆歡喜自在,慢慢地會感覺四周法界變清涼了。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一切的根本即在契悟這念心。契悟了,一切皆可隨自己的意,即所謂的“如意”,但要真正達到萬事如意,是要經過修證的。見滌法師說,悟了之後,不是就了了,還要在事上用功,把自己的貪瞋癡化掉,才能到達自在的境界。   

  見滌法師說,要契悟這念心有一些方便法門,即佛所開示的“戒、定、慧”叁無漏學。“慧”是一種智慧,解脫的智慧,要得解脫之智,需修戒、修定。戒,不是一種束縛、不自在,它其實是最自在的,因持一條戒,即得一條解脫。

  了然叁世因果

  修善斷惡中明心見性

  見滌法師表示,依戒律去做,就可擁有一定的物質環境,即所謂的福德資糧,有了資糧,安住在這些基礎上,再修禅定,就容易成就道業,得解脫慧。見滌法師表示,富貴雖可帶給我們一些自在的力量,但不究竟,真正的自在是這念心能得解脫。

  接著見滌法師提到叁世因果的道理,若了然因果律,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待人處事進退得宜,自能消災免難。所以,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因其心念時時在轉惡念爲善念,很多的惡緣惡業,當下亦隨之被轉化掉了。   

  “叁界當中,最高的遊戲規則即是因緣果報。”見滌法師說,要得大自在,就要從最基本的明白叁世因果的道理做起,慢慢的善法、好的環境會現前,修行因緣也會更深。層次再提升,契悟到諸法空性之理,到最後達到契悟自心,找到自性,見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最末,見滌法師幽默地指出,一般人喜歡找異性,不喜歡找自性。如果能真正找到自性,會發覺自性比異性可靠得多了,異性會生滅、變化,自性卻絕對忠實可靠,不會生滅變異。所以,真正找到自性,在紅塵當中就可達到徹底的圓滿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