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坡碌碌心意閑——了然修行即照心
文/見逵法師
見善法師曾任中臺禅寺大壇場殿主,他說:“修行就是照顧自己的心。”與見善師相處,你會發現,他不但照顧自己的心,也很會照顧師兄弟。
發心,就不會累
見善法師——個子不高,五十出頭,皮膚稍黑,臉上常帶著謙遜的微笑。
他,學佛叁、四年,就發現“了生死”是最重要的事,很迫切的想“出家”。當動了“要出家”的念頭後,就開始找尋道場,那時才開始親近老和尚。因爲原先有家庭,所以又花了叁年的時間去安頓家庭,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後,就在八十一年四月初八達成了出家的願望。
出家以後,一直在出坡組工作。不管是在靈泉寺,或者是在中臺禅寺;不管是擔任所擅長的水泥工,或者是劈材、整地,乃至最近的“園頭”(照顧樹木)……“什麼坡都可以,只要還做得動,就盡量做。不會的,就學。”見善師說。
出坡組平常的工作繁重,有時候趕起工來,更是要“挑燈夜戰”:譬如,今年春節大衆禅七,報名七百多人,臨時將停車場改建成大禅堂、將齋堂面積擴增一倍……這些工作都是在十天不到的期限內完成的。見善師說:“趕工沒關系,最主要是看自己的心境。發心,就不會累。”
起煩惱了,就摸摸頭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沒有煩惱呢?又是怎麼對治自己的煩惱呢?見善師說:
“隨時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起煩惱了,就摸摸頭,想到自己已經出家了,出家就是爲了了生死啊!抓穩了目剽,就不容易一直在小事上執著、想不開。”
“盡量往好處想,心量大,煩惱也會減少。煩惱都是從我執來的,如果盡量降低自我,把大家都當成我的善知識,都在成就我。常常這樣想,就算有了煩惱,也能很快轉過去。”
見善師在修行上最受用的話,就是老和尚叮咛再叁的——要“發大心”、“發大願”、“發長遠心”。
“修行就是照顧自己的心。”見善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