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講義

  習禅講義

  靜坐的方法,先于禅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松,任心平靜,面孔保持一絲微笑,頭部正直,後頸微靠衣領,眼睜一線,自然下垂。初學靜坐時,須選擇甯靜之處。如果定境現前,繼續靜坐,坐前須交待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罄,在耳邊敲擊出聲,聞聲出定,免生意外。

  第一章 禅那

  壹、禅的意義:

  依大乘義章十叁曰:「禅定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禅,二、名定,叁、名叁昧,四、名正定,五、名叁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曰背舍。禅者是中國之言,此翻名思惟修,新譯曰靜慮,亦雲功德叢林」。

  貳、禅的種類:

  一、世間禅

  1、外道禅──帶異計而修六行觀,名外道禅。

  2、凡夫禅──正信因果而修六行觀,名凡夫禅。

  注:六行觀即欣厭觀──下厭苦、粗、障,上欣淨、妙、離。

  二、如來禅

  1、小乘禅──

  (1)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名小乘禅。

  (2)修五停心觀、四念處、八背舍、十一切處等是。

  2、大乘禅──

  悟我法兩空,所顯真理而修者,名大乘禅。

  3、出世間禅──

  若修次第叁觀,先從假入空觀,次從空入假觀,後乃雙離空假,

  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禅。

  4、出世間上上禅──

  若于一法圓觀空、假、中叁谛,即空、即假、即中,叁即叁遍,

  叁一叁異,輾轉修習,歸于中道了義。是名出世間上上禅。

  叁、祖師禅

  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自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

  畢竟無異。

  依此而修習者,是名祖師禅,亦名最上乘禅,又名如來清淨禅。

  參、禅定的重要性:

  一、禅與叁學(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之關系。

  二、禅定是入福德、智慧之門。

  肆、修禅之方便:

  一、調身:調息、調心。

  二、卻五事:色、聲、香、味、觸。

  叁、除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

  四、行五行:欲、精進、念、巧慧、一心。

  五、禅定之次第:

  1、九住心──

  內住、續住、安住、近住(了所觀之境)、調順、寂靜、最寂靜、

  專注、一境。

  2、叁病態──

  (1)隱沒:暗證而爲觀慧。

  (2)有垢:暧昧。

  (3)無記:境界不分明。

  伍、修禅之目的:

  一、爲得現法樂

  二、爲得勝知見

  叁、爲得分別慧

  四、爲證諸無漏

  第二章靜坐

  第一節 靜坐之方法及姿勢

  先于禅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松,任心平靜,面孔保持一絲微笑,頭部正直,後頸微靠衣領,眼睜一線,自然下垂。若眼全開,容易妄想;若眼全閉,容易昏沈,甚至易出現幻覺境界。苫無妄想,又無昏沈、幻覺等毛病,眼則可開可閉,實無妨礙。下颚微向後收,口不可張開,舌微微與上齒龈相接觸。兩手結金剛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兩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雙臂自然下垂,雙手放于大腿上靠近腹部處。兩腳疊成雙跏趺,左腳在上,右腳在下爲降魔坐。反之爲吉祥坐。雙跏趺爲最好之坐勢,六根收攝,全身重心落于中間,最安穩持久,修定容易成就,如果雙跏趺困難,可用單跏趺,左腳在上、在下均可,互相調適,稱爲金剛坐。如果單跏趺亦困難,可用如意坐,一般所謂散坐,即是將兩小腿互相交叉,如意而坐。而坐時不免雙腿酸、麻、疼痛,須忍耐練習。先可由十分鍾練起,純熟後慢慢增至一刻,乃至二十分、叁十分、一點鍾,隨自已的志趣因緣而定。不可驟然勉強忍耐,坐得太久,否則會傷筋骨。如覺得非常酸痛難忍,可用小墊子將臀部墊高叁至四寸。練熟後,即可抽去不用爲宜。如果腿子太硬,很難跏趺時,可多禮佛忏悔,﹝用五體投地最敬禮,緊縮方式﹞亦可軟化筋骨。

  第二節 靜坐應意事項

  靜坐時,全身毛孔張開,應注意兩腿膝蓋及頸部、脖子,免受風邪侵襲,如在當風處,可用蓋腿布蓋住兩膝。頸部、脖子切勿靠著窗戶,因窗戶有微細隙縫,如風從隙縫穿過吹至頸部,可能會遭致風邪,而因此中風嘴歪臉斜。如有窗戶,可用窗簾遮住亦可。

  下坐時,不可太快,先須慢慢、輕輕搖動兩肩,然後漸至腿部徐徐將腿放下,免傷筋骨。然後將身體徐徐彎下,吐出腹中集氣,雙手順著雙腿徐徐按摩至腳掌。如是返複叁次後,再用雙掌搓熱撫摸面部及頭部等處數次。即可起坐走動數圈,先慢後快,使集氣散發,免留在體內,發生氣結肚脹等毛病。其他如衣褲要寬大,飯後須休息約四十分鍾左右最爲適宜。

  初學靜坐時,須選擇甯靜之處,使閑雜人等不要在周圍打擾,在靜坐時慎防他人前來推動身體,免受驚失定。如果定境現前繼續靜坐,坐前須交待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罄,或用其他音響之類,在耳邊敲擊出聲,聞聲出定,免生意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