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心不住關自出--老和尚開示「叁關」之意義

  叁心不住關自出

  ----老和尚開示「叁關」之意義

  于八十叁年度結夏

  

  

  人的妄想很多,一有念就是衆生,無念就是佛。只要我們能夠做到無妄念、無雜念,你現在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指的就是這念心。我們修行就是澄清當前這一念心,澄清了以後就是一個絕對境界。這絕對的境界裏面什麼都有,大機大用,一切智慧神通妙用,過去現在未來,通通在這一念中。

  

  ◎禅宗叁關

  「叁關」是禅宗的專有名詞,也是修行證悟的一種過程。禅修的目的就是要開悟,悟了以後,才是真正算是修行。悟什麼呢?就是悟心,心即是道,悟了這一念心,就見到了自己的 本心本性,這個時候,心就定下來了。

  

  開悟也有深淺。依破執轉煩惱的層次可以分爲叁個次第:初關、重關、生死牢關。初關就是破本參,用參話頭的方法,參念佛是誰,時時刻刻提念、照念、參,忽然一下子把第七識參破或將疑團打破,這樣就開悟了。爲什麼要疑?因爲當我們在疑的時候,身心世界統統放下,疑情成團,這個團就是一個定境。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因爲大疑,這個疑團才深;小疑則疑團不深。因爲不深,就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伏下去。如此又深又切,才能把我們身心世界完全否定,禅宗所說這個就是大死一番─將自己及整個世界通通否定掉,身心俱捐,外面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通通一腳踢開,只有當前這一念心,這個就是大死一番。如果不經過這一番用功,妄想是很難轉過來的。

  

  人的妄想很多,一有念就是衆生,無念就是佛。只要我們能夠做到無妄念、無雜念,你現在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指的就是這一念心。我們修行就是澄清當前這一念心,澄清了以後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這絕對的境界裏面什麼都有,大機大用,一切智慧神通妙用,過去現在未來,通通在這一念心中。所以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要下一番功夫。禅宗就是用這種方法來降伏我們這一身的妄想。

  

  以前來果禅師在高旻寺參禅,參到疑情成團,就只有這一念心,連左右鄰單都不知道,姓啥名誰都不曉得,就是單單的的這麼一個話頭存在。這是第一個關,你將疑團打破,就開悟了。打破疑團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參話頭參破,靠自己來參破;一種是靠善知識的啓迪或棒喝。悟什麼呢?就是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用參話頭的方法破本參,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是名開悟。

  

  有的人也不需要參話頭,由看經、聽佛法也能開悟,這種開悟完全是由理上來悟。以往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臺下的人一聽到佛法,有很多開悟成道的。不是用參話頭的方法,而是從聞思修叁慧下手。第一個是聞慧,什麼叫做聞?比如說師父講空的道理,我空?法空?你就當下根據這個空的道理來思惟,能想的這念心和所想這個空的道理,能所一剎那間相應了,能所一如,當下契入無爲的境界,即悟道證果。總之,參破了第七識,就是破了我執屬于見道位,就稱之爲破初關。

  

  再者是破重關,什麼叫做破重關呢?開悟了還要修,開悟了並沒有了生死,悟後起修才是真修,然後再用參話頭的方法破除法執,把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這個時候就入聖位了,這樣子就能了生死,所謂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我們這一念心就呈現空明的境界,甚至就有感應、就有神通,此即是破了重關。

  

  如果我們再繼續用功,就是破生死牢關。生死牢關是什麼呢?就是破無始無明。破除了無始無明,才算究竟契入了清淨法身,所謂「毗盧遮那頂上行」,如此是謂之禅宗叁關之大意。

  

  ◎戲論叁關

  除了近代禅宗祖師所說的初關、重關、牢關之外,在公案裏也有叁關之說法,那叁關?一種是戲論叁關,一種是楞嚴叁關,一種是黃龍叁關。戲論叁關的第一關是當面關,什麼叫做當面關呢?人家贊歎你,你也不起心動念;甚至于吐你一把口水,你也如如不動。換句話說,當面能照得住這一念心,不隨境轉,稱之爲「當面關」。

  

  第二個是山海關,什麼是山海關?愛是海,瞋是山。我們每個人都有欲愛、色愛,愛就是煩惱的根本、生死的根本。例如男女之間的情愛,當情愛破裂了就要生煩惱,那不就是一個苦海嗎?有很多人爲了情愛的糾葛,弄得垂頭喪氣,暗淡無光,所以斷愛就是出了生死海。再者,瞋心是山。我們每個人都有瞋心,一點點不如意就發脾氣,弄得面紅脖子粗,就像是一座火山,不但別人不敢親近,自己也會受到傷害。所以說,去瞋就是破了須彌山。

  

  第叁個就是雁門關,什麼叫做雁門關?雁鳥從空中飛過,雁過不留痕,就是我們在做人處事當中,要提得起、放得下。做了功德要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做了以後不執著所做功德,這念心好像一片鏡子一樣,不落一點痕迹。又雲在參究的工夫上,綿綿密密,如雁群排空飛行一樣不雜不亂。是謂雁門關。

  

  ◎楞嚴叁關

  再來講「楞嚴叁關」。「楞嚴叁關」有個由來,就是在宋朝的時候,有一位達官顯貴對佛法尤其是對楞嚴經很有興趣,于是寫了一部自己注解的楞嚴經,想找個名人來印可一下,並請其撰寫篇序文流通。當時研究楞嚴經最有名的就是慈雲法師,于是乎這位達官顯貴便前去參訪慈雲法師,請他印證寫序推薦。這時慈雲禅師正在炊飯,師雲「可以爲你印證,但是我提出叁個問題請問你,如果你都能夠答得出來,我就寫序給你流通,證明你的楞嚴經注解沒有錯誤。如果答不出來,那我就把你所注解的統統燒掉。」

  

  第一個問題:楞嚴經裏面說「真精妙元,性淨明心」,請問這是什麼意思?他答不出來。這要開悟的人才答得出來,沒有悟到這念心,怎麼能夠知道這個道理?第二個問題又問他:「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一十百千」是何意義?這個道理也要開悟的人才能答得出來。沒有開悟,這些道理是不會知道的!第叁關,他說楞嚴經裏面有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就是二十五個法門,楞嚴經裏面說,這二十五法門,都可獲得圓通,實無優劣,爲什麼文殊菩薩獨贊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什麼道理呢?他又答不出來。這叁關都通不過,所以慈雲禅師就把他注解的楞嚴經燒掉了,這就是「楞嚴叁關」。

  

  ◎黃龍叁關

  後講到「黃龍叁關」。「黃龍」就是黃龍祖師,凡是有人去參訪他,他都是用叁句話來問,作爲接引及考驗禅人的方法,能夠答得出來就證明你開悟了。第一個問題:「請問上座你的生緣在何處?」「生緣在何處」就是說你的這念心在日常生活中,安住在那裏?這就等于你來參學,我問你:「請問上座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句話好像很普通,但卻是一語雙關,假使沒有開悟,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他是回答「我從某地來」,那就糊塗了。悟到這念心,就知道他從什麼地方來了。

  

  如果第一關你知道了,馬上,黃龍祖師又問第二個問題再考驗你一下。他馬上把手伸出來:「你看我這只手像不像佛的手?」是不是佛的手?如果你答出來了,馬上第叁個問題又來了。黃龍祖師又把他自己的腳伸出來,說:「你看看我這只腳像不像驢子的腳?」就是用這叁種方法來考驗你是不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

  

  「戲論叁關」、「楞嚴叁關」和「黃龍叁關」,都是禅宗曆史上的公案。其實,不管是何種叁關,其目的都在勘驗學人是否心眼已明及其所明之深淺的一種方便方法。由于末世邪衆邪法甚多,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因此,禅宗祖師慈悲,立關破邪,即爲叁關之所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