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
登高自卑,行遠自迩,你要從學習離分別開始,有個入處時,就要肯定自己,保有原本的,此外,還要去問什麼“機關木人”?現在的電腦機器人比過去的機關木人強一千倍,問什麼,答什麼,但是你要有那個“軟體”給它裝進去,否則它也不過是一堆機械零件的組合。我曾說過“人腦類似電腦”的話,如果你不服從機械慣性,你識心達本,恢複本來面目,還用得著去問那個“機關木人”嗎?
安祥的覺受從“體”起用,應是不變隨緣
問:“獨行道”的正確認識和意義應該是什麼?有人對“獨行道”運用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系上表現疏離,或樂于獨處,這樣是否正確?恭請開示。
答:證道歌說“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獨行獨步的“獨行道”,並非離群獨居,疏離人際關系,而是說自己作主,隨處作主,也即是說要做到“時時自覺”,自覺者覺自,時時記得自己,不要把些不重要、不相幹的事堆在心上,這樣的話,每天上班工作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你能常常“自覺”,保有“安祥”,雖然處在衆人之中,或熱鬧大街,就是“獨行道”。證道歌還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也是“常獨行、常獨步”的“獨行道”,這又叫“離執禅定”,對外面的一切不執著了!不攀緣了。總之,學禅要進入“不二法門”,一入“不二法門”,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廬山組曲的意境
問:“廬山組曲”是由叁首蘇東坡的詩做歌詞,每個人對每一段的體會都不盡相同。恭請師父爲我們開示。
答:這是一個禅者的離執境界,由于不執著,所以他“過化存神”,對于一切外境由于不染,每經過一次,都是新的感覺,不執著便不記憶,也不去分別,所以再接觸時,便是一種新趣。譬如陶淵明寫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天天、月月、年年都住在那裏,寫出這種清新的意境,說明他那種心態是很可愛的。
西林寺題詩的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有禅味,這與參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細心品味一下。
另一首“廬山煙雨浙江潮”,說得更親切;沒有到,很遺憾,見到了,還不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嗎?參禅沒有悟以前,知道有這麼回事;悟了以後也只是這麼回事。所以古德有此體驗說:悟了同未悟。
佛無定法可說
問:師父曾說“念金剛經叁千遍可以消業障”,請問師父:金剛經是不是一定要念叁千遍?
答:這個很有彈性,不一定要念叁千遍。舍方便無究竟,一切都是方法、方便。釋迦牟尼佛沒有念過金剛經,但並不影響他老人家成佛。六祖因爲聽到別人念金剛經而跑去黃梅求法,五祖給他講解金剛經而悟道,所以他說“世人受持讀誦金剛經能夠見性”,說念金剛經可以消業障,那是事實,但見性成佛更重要、更美好。
有人說:金剛經讀不懂;經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識的累積,沒有多大用處,你要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才是最重要的。
持誦金剛經,從頭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別、不管他是什麼意思,一口氣念叁遍,把經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不只是變了一點,變得很明顯啊!金剛經的功德力就在這裏。金剛經是不著相的,說一句,掃一句,後一句否定前一句,這不是說了等于沒說嗎?
金剛經的經義,古時候用“不可思議”來說它,現在用邏輯也無法去解釋。在二千五百年前,佛就說:世界有恒河沙數那麼多,這誰相信?過去古人說“天圓而地方”,認爲世界只有一個。若說世界有恒河沙數那麼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現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學家說:我們地球所歸屬的銀河星系,已經發現了的星球至少有兩千億個,這是不是“不可思議”?大宇宙無有邊際,也說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從金剛經中可以看出來,的確是“不可思議”!
我們持誦金剛經,叁遍念完以後,如果念得很誠敬,經本一合,心空無念了。平常想念不停,這時空空朗朗,豈非業障全消?心空有什麼好處呢?指月錄上有句“心空及第歸”的話;像十年寒窗,一下子中了狀元一樣,修行人曆劫修行,目的是爲了成佛,而你現在只要肯切信受,讀誦金剛經,不但能夠消業,而且可以“心空及第”的成佛,何樂而不爲?
佛最慈悲,說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法門,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確是方便中的方便,讀誦時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見性成佛”的。
弘法須要熱誠
問:現在正在做推廣安祥禅的活動,請問師父,如何才能把弘法的事做得很好?
答:只要發揮最大的誠意就夠了。佛無定法可說,不要把方法固定或僵化了,要生動,要活潑,如果“削足適履”,好比我只有一個號碼的鞋子,不能穿的人把自己的腳削小一點吧,那就不好了。
什麼叫做最大的誠意呢?你要發揮與法合一的情操,把弘法當作自己分內應做、該做的事。最高的熱情是成功一切的原動力;熱情如汽油,方法如汽車,有了汽車,有了合格的駕照,沒有汽油,車子是不會發動的。老師教給你一個方法,一個模式,如果成了千篇一律,變成了固定,變成了僵化,那就不好了。大家要發揮熱情,發揮親和力,種因必有果,功不唐捐的。
經上說: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爲最,弘法的功德最大,你送給別人金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改變別人的心態,拯救別人的心靈,就是法供養,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一個人如果沒有熱誠,缺乏創造力,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這個人絕不是個天才。我們只要把對法的體會和認知,用真情感、真理智發揮出來,愛衆生感同身受,弘揚安祥舍我其誰?各位抱著這種理念,散播安祥,一定會有好的開始,而對你自己來說:付出即是獲得,付出必能獲得,你無法拒絕的,這也是因果嘛!
夫妻要相互尊重
問︰夫妻雖共修安祥禅,但于世法的觀點有時不同,丈夫以事業爲重,家庭次之,而太太體諒他的立場,不可以有怨言,若溝而不通,是不是反求諸己,擔當這樣的因果?
答︰對!就是自我承當,修行要深信因果,人是有輪回的,夫妻在一起,大多不是冤家不聚首,前世你欠他,這世你還他,夫妻不可能十分和諧、十分融洽。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夫妻雙方都不頂好。儒家講“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婦”,就是說:一個有自尊、有榮譽感、受尊敬的人,他的道路起點是在夫婦的和諧上,爲什麼有了夫妻關系才有人類的尊嚴?因爲有了夫妻關系才“夫婦有義、父子有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各位若要求都合自己的意是很難的。我跟我太太相處的是不是很融洽?我若說很融洽,那我是在說謊,我若說不融洽,不融洽我們過了幾十年!所以要包容。他(她)的意見與你的意見不同,你們之間的意見有差距,如果無關于治國平天下的,無關于國計民生的,幹脆聽他(她)的算了。你們不相信不妨試試看,你聽一年半載下來,聽他(她)的家道不會衰落,不會越聽越壞。所以聽太太的話的人有福了。相對的,做太太的也別處處要求先生,要相互尊敬和尊重才對。
任何事都要相互協調
問︰爲了弘法,師兄弟之間處理事務時,有時會有不同的見解,要如何達成共識,以維護團員之間的和諧?
答︰應該以弘法的利益優先,那一種弘法最有效,我們就聽他的,如果說兩個人的方式都無傷大雅,不會産生明顯的副作用的話,先試驗你的,然後再試驗他的,都沒關系。
無撈摸處就是無明
問︰觀心到某種階段時,突然陷入無撈摸處,放不下當時的心與境時感覺很害怕,應如何突破這個障礙?
答︰所謂無撈摸處,沒有什麼撈摸處。無撈摸處就是放身舍命的地方。你講的無撈摸處就是無明,無明與空明是兩回事,空明就是空空朗朗,現在我們的心就是空空朗朗,很開放。你講的無撈摸處帶著無明的話,它是一種不惬意、不放心、不舒暢,但是又找不到原因,這是典型的無明,當無明發露的時候,人就不自在,不自在你就要反省,爲什麼我不自在?爲什麼我有這種心態?自己靜坐反省,找出來以後,然後忏悔說︰下回不再犯,這就可以了。這無撈摸處,這種辭彙用得不恰當,這叫無明。
生命由來的現象
問︰生命是永恒的,當人體的卵子與精子結合時,生命的原態如何和肉體結合,而産生思想和覺受呢?請師父開示。
答︰你講卵子跟精子結合,人人都有這個經曆,但是“入胎隔陰之迷”誰都不會記得了。依照佛經上講,說一個本能很強的人,看到有人在做愛,他就靠近(緣熟),于是就被吸進去了,一入胎就成爲人或其他的生命個體。我講的十二因緣,各位有空可以再看看,我再詳細講費時間。人是如何産生思想的?那是無明緣行……一步一步六塵的堆積,我們原本只有一顆安祥的心,證道歌說“一顆圓光非內外”。
我在臺南第一次說法,有人問我︰修行目的何在?我跟他說︰消滅你的靈魂!結果這個問法的人不再來了。我叫人去問他︰爲什麼不來?他說︰老師!我死了還有靈魂,你把我靈魂消滅了,我都沒命了!(大衆哄笑)。爲什麼要講這個呢?因爲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以業爲素材,是業的總合。什麼叫做業?比如一家公司每到年終要分紅,業績好,賺錢;不好,虧錢,如果倒閉破産,那就要裁員。
你一生思想的總和,這就是業。什麼樣的業,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靈魂,這靈魂在地球上,人死了以後,它還存在,沒有入胎以前叫中陰,如果要上升到欲界,這個中陰得脫一層皮,要死一次。從欲界升到色界,又脫一層皮,又死一次。從色界升到無色界,又脫一層皮,又死一次……最後大解脫,到了金剛界,只是一個光子體,“一顆圓光非內外”,古人已經證驗到…
《解惑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