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父親
陳同學
尚未接觸佛法之前,我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平常也不去注意別人的宗教信仰,同時生活周圍亦無佛門善知識可資親近,所以對佛教一無所知。記得初次與佛結緣,是“屏所”爲了提倡宗教教化受刑人,特別舉辦的佛學講座。蒙長官給予機會,讓我有緣得以親近佛法,且更進一步的了解浩如淵海的佛理禅機,繼而開始虛心地學習受教。雖生性愚拙,不能完全貫通,但嘗一杓能知大海之味,從此改變了我對人生不正確的觀念,也知道昔日所造諸惡業,皆因無正確信仰指引以致盲目的爲所欲爲。過去一再重蹈覆轍,致使生命陷在黑暗中,卻不曾有所悔悟。因時常進出監所,無法晨昏定省,侍奉雙親,這再次的失足身陷囚城,已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乍聞父逝,如晴天霹雳,天旋地轉,不願相信,也不敢相信。父親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巨人,精神的依托,如今卻如此無聲無息地倒下去。從今而後,在這個世界上又少了一個真正用全部生命關心我的人了。任由我傷心哭泣,千呼萬喚,父親依然撒手長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現在我終于體會到這句話的含意了。以前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父親總在我身邊;爲什麼現在父親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能隨侍在側?只恨自己沒有及早回頭,明知父親年邁,有如風中殘燭,隨時都可能熄滅;而我卻依然我行我素,任性而爲,不知父親臨終時是否怪我?有許多心中的話來不及說,今後也不再有機會對父親訴說了。沈痛的心情如窗外陰霾的天氣,很快的,夜將來臨,大地也將更黑暗沈寂,不知道這個時候父親會不會寂寞?最挂念的人是誰?最放心不下的人又是誰?雖然知道生命無常,了解人生皆有大限,內心卻依舊不願承認父逝的事實。音容曆曆如昨,奈何卻已人天永隔,何處再能覓得父親的慈祥?父親生前的教誨,而今已成遺訓。相信父若有知,必不願見我因懷憂而喪志。往者已矣,沒有父親,我應該更加堅強振作,照顧年邁的母親。一次遺憾,使我覺悟到不能有再次的遺憾。
人生皆有生老病死,一旦塵緣盡時,揮別萬丈紅塵,沒有依戀,不再爲俗世而憂愁。想到這裏,對父親的往生即不再如此的傷痛。想是父親年歲已高,如今也算是功德圓滿,勿須再受苦難。有段頗具禅理的對話:“君自何處來,欲往何處去?”答:“我自來處來,欲往去處去。”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毫不強求,更不執著。廣欽老和尚在圓寂前也說過一句偈:“無來也無去,無什麼代志。”如此本然無一物,內心寂寂靜靜,沒有絲毫的挂礙。對人生的體認如能達此境界,則能擺脫喜怒哀樂。爲了平靜思緒,我更加潛心修習佛法,藉由學習來淡忘憂傷,思考更長更遠的未來。畢竟路還是要走下去,日子總是要過。
漸漸于梵音中渡過晦暗期,爲迎接明日的到來,振作精神吧!生命的繼起是爲了接受更大的挑戰,一味的逃避是懦夫的行爲。爲了擔負起更重的責任,必須勇敢的承認事實及面對現實。既然懷憂喪志改變不了事實,何不擡頭挺胸創造未來。人活于世,不單只是爲了自己,也要推己及人,爲周遭的親人設想。有時候犧牲一點,把歡樂送給別人,那才是學佛修行者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