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那般那手冊 注解

  

注解

  

  1. 活命第八戒:遠離 (1) 殺生,(2) 偷盜,(3) 邪淫,(4) 妄語,(5) 兩舌,(6) 惡口,(7) 绮語,並要 (8) 正命而活。有時,更多虔誠的修行者是遵守活命第八戒,而不只是五戒。
  2. 八難 (akkhaṇa): 佛法存在時,衆生再生于 (1) 地獄, (2) 畜生,(3) 餓鬼道, (4) 長壽天,(5) 生于邊國無知之夷狄中,(6) 雖生于中國,然有邪見、顛倒見,(7) 雖生于中國,然爲無慧、癡呆、啞羊而不能知善說、惡說之義。或者 (8) 此人生于中國,有慧、無癡呆、無啞羊,能知善說、惡說之義,但如來不出現于世。參看長部III 264–65, 287.
  3. 依據中部的義注,郡主Pukkusāti 其實是離開他的宮殿出家爲沙馬內拉。中部第140經提到他和佛陀的相遇。他死于一次意外,在死前證入了聖果。
  4. (譯注,本人起先沒有注意到這段說明,所以已經把兩詞的翻譯對調好了。)因爲某些原因,雷迪尊者(或他的譯者)依據古律注(已不存在),把assāsa 和它的動詞assasati 解釋爲“出息”,把passāsa和它的動詞passasati 解釋爲“入息”。經注對它們的解釋剛好相反,這看似更合適(參看 Visuddhimagga, VIII 164)。習慣于通常的翻譯,以及在修習中把一個完整呼吸中的入息作爲開始出息作爲結束的人,簡單地把這裏的兩個詞對調即可。
  5. 在Vism VIII 189提到八個階段。雷迪尊者所沒有詳細闡述的階段有,“觸”,是覺知呼吸的觸點,即鼻尖或上唇處;“觀察”,是內觀; “還滅” ,是(入流者等的)出世間道;“遍淨”,是果。第八階段,此頁沒有明顯提到,是“反觀那些”(tesaṃ paṭipassanā),解釋爲省察智(paccavekkhaṇā)。
  6. 詳細解釋請參看 Vism XVIII–XXII.
  7. “見清淨”定義爲,通過辨別名色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如實地觀見名色(nāma-rūpa)。看 Vism XVIII 2–4.
  8. 這八大元素稱爲“不離色” (avinibbhoga-rūpa),因爲它們在每個色聚中都同時存在。
  9. 參看 Vism XIX 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