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協調義注和經文
現在有必要把義注(注1)給出的方法和《安那般那念經》兩者協調起來。(譯注1,aimwell版有個說明,義注是指清淨道論,不是指《安那般那念經》的義注。)
在計數階段,把注意力固定于“觸點”,努力通過計數的方法把注意力固定于呼吸。這(計數階段)就是經中第一組四法中的第一階段(注,入出息)。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克服心再叁地從被注意的目標飄離到其他目標的習慣,采用計數的方法就是爲了這個目的。覺知長短息的時機還沒成熟,僅是依據經文“彼正念地入息、正念地出息。”,只限于努力地把注意力固定于入息和出息。
關于這個細節,義注說道:
“心的走神趨勢是過去漫長的一系列再生所需要的,它使得心從體內目標遊蕩到外部目標。計數的唯一作用就是打斷心的走神趨勢,讓注意力穩固地固定在入息和出息這個內部目標上。”(譯注,清淨道論,P280:因爲數的目的只是斷絕散亂于外面的尋(雜念)而住立其念于出息入息的所緣。)
計數階段過後,到達隨逐階段時,必須依照經文第一組四法中的第二階段(注,長短息)來努力。經文如此描述:“入息長時,知覺“我入息長。”出息長時,知覺“我出息長。”等。”。這裏,必須把注意力固定于“觸點”,注意力非常地專注,必須覺知到長息和短息。在這個練習中,沒必要跟蹤呼吸從開始到結束的全身。禅修者所要做的全部是,保持注意力專注于“觸點”的同時,增加額外的努力去覺知沖刷“觸點”的呼吸的長度。長的呼吸沖刷觸點的時間長,相反短的呼吸沖刷觸點的時間短。心能夠變得非常地廣闊,所以禅修者即使在注意力穩定地固定在“觸點”時,也能夠覺知到入息和出息的長和短。
明顯清楚地覺知到長息和短息後,必須努力覺知每個呼吸的全身—開始、中間、結束—即使保持注意力固定在“觸點”。這是依據經文的描述,“入息時,我學覺知入息的全身—它的開始、中間、結束。出息時,我學覺知出息的全身—它的開始、中間、結束。”
呼出一個出息時,不能失去正念,而是必須完全地覺知它,從它在體內的開始點,跟蹤它的過程,直到它到達體內的“觸點”這個結束點,增加額外的努力去覺知出息呼出的全身。類似地,在吸入一個入息時,必須覺知它的全身,從在身體內的“觸點”開始,跟蹤它,直到它到達體內肚臍處這個結束點。
這樣從開始到結束地跟蹤入息和出息時,注意力必須持續固定于“觸點”。從開始到結束跟蹤呼吸時,不允許注意力離開“觸點”。如果堅定地努力,不允許注意力離開“觸點”,同時跟蹤入息和出息,然後,即使注意力持續固定于“觸點”,入息和出息全身的形狀和外形也將逐漸清晰地顯現出來。
已經清楚覺知到入息和出息的開始、中間、結束後,如果粗糙粗大的呼吸沒有自動地平靜和減弱到消失點,那麼,依據經文第一組四法的第四階段(微息),必須做特殊的額外努力,使得它們越來越細微,必須堅定地平息它,不能沒有正念地讓它順其自然。相應的經文是“入息時,我學平靜入息的身行。出息時,我學平靜出息的身行。”
不過,義注給出的方法中,它提到入息和出息甚至從計數階段自動變得平靜和減弱。本人對此也有經驗,我遇到某些人的呼吸自動消失掉。
關于這個細節,義注這樣說道:
Gaṇanā vasen”eva pana manasikārakālato pabhuti anukkamato oḷārika-assāsapassāsa nirodhavasena kāyadarathe vyupasante kāyopi cittampi lahukaṃ hoti. Sarīraṃ ākāse laṅghanākārappattaṃ viya hoti.
“從依照計數的方法努力修習的時間開始,在適當的時候,當粗糙的入息和出息變得平靜和減弱,身體的焦慮和憂慮平靜下來,身心都變得輕安,肉體上升到空中。”(譯注,清淨道論,P282:然而有的人則自從以數(出入息)而作意以來,因次第的息滅了粗的出入息,得以寂止身的不安而成身心的輕安,如身體躍入空中的狀態。)
我知道某些人,他們的身體上升到離地大約四指高的空中。
到達入息和出息消失的這個階段時,不能把注意力從“觸點”移開,必須嘗試覺知消失掉的入息和出息。當它們再次被清楚覺知到後,似相就會出現。到了那個階段,心的障礙,比如擔心、恐懼、睡眠、昏沈等等,就被去除,到達近行定。
義注和《安那般那念經》間的協調,到此結束。
義注提到的叁個階段的方法—計數、隨逐、安住,也解釋到此。義注給出了七個階段的方法,也就是:(計)數、隨逐、觸、安住、觀察、還滅、遍淨。[5](譯注,清淨道論,P279起)
第一組四法是主要和基本的階段。在當今時代,如果成功完成了第一組四法,禅修者可以隨其意願推進到安止或內觀。
第一組四法,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