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悲心的後面,一定要有一顆智慧的心。
我們衆生爲什麼跟佛會有隔閡?就是我慢。簡單講就是自己認爲很行,所以不管善知識、佛陀現前都聽不入耳。第一點,我們就要覺得我們是世間最沒有用的人,這樣用謙虛的心,對每一個衆生、每一個法師,都是恭恭敬敬的,要依法來做。處理事情既然用智慧跟慈悲,要怎麼做才能圓滿?現在先舉一個例子,看佛陀是怎麼處理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還沒有出家以前,喝酒喝得很嚴重,就是天天醉,醉得不醒人事倒在地上。他聽到佛法,看到僧團叁寶,起了歡喜心發心出家。因爲他在俗家喝酒喝得很嚴重,已經酒精中毒,所以他出家後打坐會發抖,要托缽又不能走,整個身體軟棉棉。因爲出家以後要戒酒,僧團裏面的比丘都瞧不起他,那種感受,唉。有的人說,這種人佛陀怎麼要讓他出家?再想想,我們也不會比佛陀有智慧。他沒有辦法修行,打坐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辦法睡,因爲沒喝酒,一下子戒掉就沒有辦法修行。開始一直發抖,酒精中毒的症狀。在這當中,因爲沒有人敢違背佛製的酒戒,所以他也不敢開緣。那麼這件事情經過一段時間,他的痛苦慢慢傳到佛陀的耳朵裏。其實釋迦牟尼佛他是大神通、大智慧,他怎麼會不知道,他是在等因緣。
因緣到了,他就把這個在俗家喝酒喝得很嚴重的、酒精中毒的叫來。他說:“現在我告訴你,你一天喝多少?”他說他一天喝叁瓶(這是比喻,經文裏面沒有寫得這麼清楚,說他一天喝叁瓶來比喻天天醉)。佛陀告訴他:“你現在一天喝叁瓶,半個月以後(印度常以半個月來計算),你要減一點,心要觀想這不是酒,是藥,因爲你要治這個病。爲了治這個病,你可以繼續喝酒,當成藥來喝。每半個月都要減一口,要減,一直減下去。你在喝的時候,要避開衆生,這是因爲衆生沒辦法接受這種觀念。”這樣,他就躲到偏僻的地方解酒毒。一下子戒掉會死的,所以他就慢慢、慢慢地減少。叁瓶,半個月以後兩瓶半,再半個月以後剩下兩瓶。慢慢,又經過一個月、兩個月,剩下一瓶半。這樣一直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酒精的毒慢慢把它解掉,他的需求量愈來愈少,開始修行,心開始定,開始會定。佛又把他叫來,告訴他要怎麼修,修安那般那念法,修數息觀。數息觀,進出、長短、心了解微細的出跟入,等等。修啊、修啊……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又多了一個。
這個喝酒中酒毒的人,如果出世在今天,就算他出家,今天他會死,不可能活著,不可能證阿羅漢果,讓衆生攻擊就死了。他哪有可能接受你喝酒的觀念?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佛就是這麼厲害,他不看眼前——衆生的一點點缺點,就認爲將來統統沒有希望——他不會這個樣子。佛的厲害在于他很有遠見,他看得非常得遠,也很了解衆生的習氣。衆生的習氣都是喜歡看好的,看這個相,以眼前看到的爲准,他完全不知道聖人在做什麼工作。所以他今天在佛教出家,假如這個喝酒的人出生在今天這個時代,他就完蛋了。這些比丘、沙彌,怎麼有辦法接受這種事情?出家以後每天喝酒,還一次喝叁、四瓶……那種觀念絕對沒有辦法接受。媒體再寫一下、報導一下,這個人他怎麼修行?單單煩他就死了。
所以佛陀他的厲害,就是厲害在慈悲後面有一個大智慧,什麼事情都慢慢來處理,用耐性,用慈悲,後面用一個大智慧,目標不變——我就是要把你的酒戒掉——又要讓你依法,斷煩惱證阿羅漢果。佛陀的目標絕對沒有改變,但是方式就是這麼厲害。他有辦法這麼厲害,不然你想想看,佛陀准許他的徒弟喝酒,這怎麼有辦法接受?他厲害到這種程度,偉大到這麼地慈悲,這麼有智慧。
話又講回來,我們的人生要怎麼活?就是說:要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對一切衆生的缺點,都不要去說,不要去看。因爲只要他是衆生,就絕對有缺點,除非他是聖人。在目前,關于這個聖人,記者來訪問我,他說:像釋迦牟尼佛是聖人,祖師是聖人,近代聖人呢?我說近代所有的聖人,都被媒體殺死了。爲什麼呢?他要做到一切都圓滿。今天,釋迦牟尼佛如果出世在這個世間,在兩千幾百年後的今天,外道、報紙、電視不知道要怎麼攻擊。因此我們就了解到這個世間,有天亮就有黑夜,有是就有非,有對就有不對,有優點就一定有缺點。這個叫做世間的常態。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世間的常態,以平常心看待,不必驚慌。修行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降伏自己、看自己的缺點。
我們剛才舉那個例子給大家聽,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佛陀在處理事情時,他不是看眼前、也不是看一點點角度、也不是看目前幾天、也不是是看這個人有習氣、有缺點,佛就放棄他。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淫欲心非常的重,重到沒有辦法修行,起心動念都想到那種事情,沒有辦法修行。比丘中就有人讪笑:“你淫欲心這麼重的人怎麼出家?”這個比丘就退道心,退道心的時候,整天都不想修行,因爲別人都認爲他就是沒有辦法成就,他的心整天都在那種肮髒不清淨的觀念裏面。沒有辦法修行,于是他就爲整體所唾棄,不被認同。他的人生活得沒有意義,出家修行也沒有人理他。他就在偏僻的地方,每天傷心哭泣,也不修行。這個消息就慢慢傳,傳到佛陀的耳朵裏——其實佛早就知道了,他哪需要傳——佛陀就集中僧伽,當衆贊歎他(比丘都瞧不起他,佛陀相反):“這個人真不簡單,淫欲心這麼重,還有辦法發心出家,要斷淫欲,這是很了不起的大丈夫。”他的淫欲心重到什麼程度?重到自己要拿工具把男根割掉。
佛陀說:你要割掉那個地方,不如割這顆心。”你要割掉那個地方哪會有效?如果割掉那個地方有辦法成就,每一個都帶去動手術了。每一個都帶去動手術,每一個都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就沒有男衆了,對不對?這哪是辦法,對不對?斷淫欲是斷心比較重要,哪是斷那男根?所以戒律這麼講。比丘瞧不起他,佛陀在大衆前贊歎他、勉勵他,他聽了佛陀的贊歎以後,又振作起來。佛陀教他觀不淨觀,傷心流眼淚、感冒流鼻水、肚子痛腹瀉,叫他觀想大便不淨、九孔常流不清淨;然後又教他觀白骨觀,就是死後整付都是白骨,磨成粉末風一吹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的起心動念,不管看到美女還是看到俊男,一直沒有辦法控製自己,這只是心態、習氣,只要給他時間——佛陀就是給他時間——開始訓練他的心。在佛陀鼓勵下,修、修……又證阿羅漢果!佛在世就有這麼殊勝!
講這個例子,就是要大家了解佛是怎麼對待衆生的。他就是絕對給你機會,也一定給你希望。他不會一下子就否定你今天所有的價值,讓你的人生覺得很消極,讓人覺得完全沒有希望,不會這樣。所以這個比丘僧團,我剃幾百個徒弟,徒弟如果發生爭執或發脾氣,不管怎樣,我都會告訴他們:凡夫都在所難免,不可能是聖人嘛。我們舉這樣兩個例子,凡夫都瞧不起的人,喝酒的和這個淫欲心很重的,在凡夫看來都是不好的,而佛陀看統統都是好的。佛是給你機會、給你希望、給你善巧方便,用法來告訴你。當然佛陀在世就是這個樣子,佛不在世我們依法不依人。由這兩個例子,我們就可以了解,所有的衆生目前的缺點並不代表他沒有將來,不是這樣的,他絕對有將來。
我們護法要做護法的工作。第一點,不可以謗佛、謗法、謗僧,所有的罪最重的就是謗佛、謗法、謗僧。爲什麼?因爲這個會斷衆生的慧命。譬如說,這個人要來講堂聽經聞法,我們謗佛、謗法、謗僧,這個人就退道心離開,結果他因此沒有了這個因緣——他本來有信心念佛,他有一天往生極樂世界,又多了一尊佛。爲什麼說謗佛、謗法、謗僧的罪這麼重?殺死父母的罪還沒有這麼重,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比殺八萬四千個父母的罪還重,爲什麼?因爲會斷衆生的慧命。就是這麼可怕。
我們要來親近叁寶,第一我們不要看出家人的缺點,我們也不要看同參道友的缺點,都不要看,也不要講。我們整天最重要的,就是修我們自己的本性,把它修出來。我們的心清淨,自然就會跟淨土相應。不然你整天就會很忙,今天忙這個是非,明天又忙那個是非,你會忙得沒有價值,一輩子都在是非裏面打轉。我們今天忙、吃苦,要有價值,就是要往生淨土,這樣才有意義。把佛的心、佛的慈悲、善巧拿出來用,我們今天來拜佛才有意義。譬如說今天來拜只有一天,之後出去開始造業有叁百六十五天;做一天的功德,剩下的叁百六十五天造業,這樣你怎麼補得過來?有的人說:不一樣,我認真拜叁天撐到年尾。沒用啦,功德沒有那麼大。你造了那麼重的罪,怎麼能撐到年尾,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懂法。
舉這個例子,是說佛陀如何處理事情,佛陀堅持給衆生希望,慢慢來、有耐性。今天我們所有修行的障礙,都不是別人給你的,都是我們的心卡死了,修養不夠,忍辱不夠,智慧不夠,不能包容別人的缺點。別人的缺點跟我們的生死根本沒有關系。譬如說我今天要斷氣了,我請問你:別人的好壞跟我們有什麼關系?譬如說你今晚要被抓去槍斃了,你還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有什麼意義?別人的對、別人的錯哪有什麼意義?
譬如說你明天要死了——世間人說大過年的不要說“死”,我告訴你,佛教徒要徹底了解死——你現在要做什麼工作?當然一直拼命念阿彌陀佛,哪還有時間說那些是非、對還是不對,那就來不及了。所以佛陀教化我們:“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跟生命,因爲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把時間、把生命,投資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要投資在你一定會解脫的地方。
要堅持我們的信心,要依止佛陀的法,觀一切法無常,了解空性。一步、一步……慢慢來斷這個習氣。我們今天拜完叁千佛以後,把這一念化成智慧,慢慢斷這個習氣,斷這個煩惱,這樣才有意義。明年來的時候,看到你滿面春風,活得快快樂樂,活得很超越,這樣你來拜叁千佛才有意義。不然你來拜叁千佛,拜一拜,拜下去爬起來,拜下去爬起來,法不入心,煩惱不會斷,習氣也不會斷。這樣子拜佛算什麼?叫做運動,只是讓他流汗,種一些善根。法不能入,煩惱重、執著重、是非心重,整天都被是非心搞得昏頭轉向的,不會一下子就勇敢地放掉。剩下的就很自在了,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情了。
放掉外在不必要的東西,之後就是處理我們內心的東西。處理我們內心的東西,就要二十四個小時觀照無常。譬如說你今天很有錢,你要了解你不會永遠富有;譬如說你今天長得很漂亮,你不會永遠的漂亮;有一天你也會跟我一樣五十歲。再一個五十歲,一百歲,哪有可能,對不對?像師媽一樣活到八十歲,那很難。(以前做清道夫,一直做。)現在的人要活到八十歲很難。因此,二十四個小時都觀無常,降伏我們自己的煩惱。這個列爲最重要的。
放下一切執著,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不是早課爬起來念一些佛,執著還在;不是晚課念一些佛、念一些觀世音菩薩,做一些功課,這個“著”還一直放著。這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死不瞑目。所以要與佛相應,要與淨土相應,要心先清淨,讓人家攻不倒。堅持我們的理念:我就是要往生,我就是要到淨土,我就是要了生死,剩下的都跟我沒有關系。人家說什麼,我連聽都不聽,心清淨。
祖師大德講:本性是什麼?“但莫汙染,別無聖解”——不要被汙染了。人家要來汙染我們這顆清淨心,要說:“請你好心一點,我這顆清淨心你不要來汙染了。我已經修得不錯了,你不要汙染我的清淨心。”要堅持我們的理念。我們一天、一天地堅持,明年你再來拜佛,就不一樣了。你紅光滿面,眼神都會放光,你拜佛覺得很輕松。爲什麼?沒有煩惱了,至少煩惱減輕了,懂得用方法了。比丘誹謗那個喝酒的,佛陀叫來,善巧方便給你希望給你機會。這個淫欲心很重的比丘,其他比丘瞧不起,佛陀卻在大衆中稱贊、贊歎:這個淫欲心這麼重,還想要出家修行。修不淨觀(觀九孔不淨)、白骨觀、修無常觀,這樣子慢慢都會成就。要抱這一點心。
感謝大家的護持,歡迎大家明年相邀再來!今天聽師父開示,法要入心,這樣拜叁千佛才有意義,你來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得到寶貝。要不然來拜佛,拜一拜,只有流汗,那有什麼用?那只是運動而已,不然你到外面跑一跑,也是會流汗對不對?來這裏是有法給你們大家。所以這個例子可以激勵我們,永遠不要看衆生的缺點,永遠不要說衆生的缺點,除非我們要教化他,要他好。要他好,後面還要有一個大智慧。
贊歎可以大大衆面前,責備一個人不可以在大衆面前,要在私底下,叫到旁邊慢慢地說。這樣才是真正有修養,要懂得進、懂得退。用佛陀的慈悲,後面要有大智慧,永遠不要讓衆生失望。我們要自己慢慢每天都這樣訓練,我們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這口氣斷了以後,我們就會到淨土極樂世界。
大家拜佛也很辛苦,最後感謝諸位法師,辛苦了!也感謝在家護法居士的擁護!那麼接下來就是梁皇寶忏,諸位可以提前報名。感謝大家,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新春開示(叁千佛圓滿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