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用器物 缽

  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略稱,義譯應該叫做“應法器”、或是“應量器”。國人也有稱它爲“缽盂”的,這是華(盂)梵(缽)兼用的稱呼。

  在律製上,規定“缽”有“體、色、量”等叁法,不得違誤。第一:它的“體”質只准使用“瓦、鐵”兩物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物製做。第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叁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顔色。第叁:它的容“量”,也有規定。四分律說:“大者可受叁鬥、小者可受半鬥、中者比量可知”。不過這是從四分律裏譯出來的“鬥”量,不知道是否現今的升鬥了。—因爲“缽”必須遵循這些律法的規定,所以它才被稱爲“應法器”。又因爲它的體積大小,恰如持用者的食量,所以才又被稱爲“應量器”。

  “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向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這種形狀可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

  “缽”的由來:據佛本行集經略說:“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麸酪蜜揣。世尊思維: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砗渠缽相繼奉上,悉皆不受。時以石缽奉上;佛又思維:若受一缽,余王必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疊,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缽,邊現四唇。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缽””。

  另據勝天王般若經說:“或有衆生,見此菩薩今始成道;或見菩薩久遠成道。或見一世界四天王獻缽,或見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獻缽。菩薩爾時,度衆生故,即受衆缽。重疊掌中,合而爲一。其諸天王,各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缽。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示現此事。”

  又據大智度論說:“叁世諸佛得道時,皆四天王上自然石缽。”

  除了上面所說的“缽”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鐼子”的東西,它是“缽”的附助器皿。翻譯名義集說:“經音疏雲:缽中之小缽,今呼爲鐼子。”

  “鐼子”也叫做“鍵咨”,大小有叁個,形狀如“缽”。平時小鐼裝在中鐼裏、中鐼裝在大鐼裏,大鐼裝在 “缽”裏。用時取出,分盛不同的飲食。

  “鐼子—鍵咨”的來曆,據四分律說:“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鍵咨、若小缽、若次缽、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說:“乞食比丘,得飯幹飯麸等,並著一處。佛言:不應爾雜著一處。若是一缽,應以物隔;若樹葉皮、若鍵咨、若次缽、若小缽,麸應手巾裹”。

  另據日僧無著道忠大師禅林象器箋“器物門”說:““應量器”內累叁個小缽,自大到小,總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缽,重(合)作一缽,外有四唇。今“鐼子”叁,與“應器”重成四唇;蓋本(來自)世尊故事”。

  禅林象器箋“器物門”又說:“應量器又名“頭缽”。|日用軌範雲:“不得將頭缽盛濕食””。

  古時代的“缽”,還附有“缽支”。所謂“缽支”,就是支穩缽身以防傾斜、或使易于捧持的“墊子、支架”之類。—四分律說:“缽若不正,應作缽支”。又五分律說:“比丘以缽盛食,著地翻之。佛言:聽做缽支,用銅鐵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樹,乃至結草著下,亦聽。”

  “缽支”:在十誦律中又叫做“缽枝”,在僧祇律中叫做“缽鈙”。

  “缽”本來是出家人的必備之物,不能一日或缺的。不過佛教傳來中國,我國僧尼未能實行“乞食”生活,古今傳戒“戒場”,雖然都還宣揚律製,發給“缽盂”,但卻很少見人使用。時至今日,由于社會潮流激蕩、生活形態變遷;出家人早已隨順凡情,燒柴洗米,炊爨渡日了。緬懷那種“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的雲水生涯,又怎能不教人“望佛興歎”呢?

  

✿ 继续阅读 ▪ 燭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