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珠漫談▪P3

  ..續本文上一頁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24]

  此外,在《攝真實經·建立道場發願品》卷下、《守護經》、《瑜伽念珠經》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爲殊勝。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數珠功德經》裏邊,文殊菩薩爲大衆講述了佛陀往昔因地當中的一段故事,以釋群疑:

  以何因緣我今偏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曼殊室利菩薩言:乃往過去有佛出世,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邪見壞心,毀謗叁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今既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其實聖,樹應有感。即將亡子臥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聖,我子應蘇。以經七日,誦念佛名,子乃重蘇。外道歡喜贊言: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時諸外道聞此事已,舍邪歸正,發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議。以此因緣,世人皆號爲延命樹。其菩提樹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樹,二名延命樹。[25]

  不管怎樣說,選擇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誦經文、咒語或佛菩薩的聖號,可以驅除煩惱,消除報障,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對于幫助我們修行實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講過,佛珠可分爲叁個種類,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選用持珠。持珠的姿勢,亦可分爲二種,單手持珠與雙手持。單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經行的時候;而雙手持珠則是打坐時經常采用的姿勢。其方法是將佛珠置于兩手之間,呈交叉狀,把母珠放在一側,掐撚一周,回至原處即可。其實,根據《佛像圖鑒》一書記載,曆來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勢皆無定法,左手、右手、單手、雙手、提高、垂下、平胸、齊膝,各種動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們也就不必強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過程中,經常有人會遇到要不要跨過“佛頭”(母珠)這類問題。因爲在經典中曾有:

  珠表菩薩之勝果,于中間絕爲斷漏。

  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

  慎莫蓦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26]

  經有記載,故而才有此一說。假如念誦者,純以佛珠作爲記數的工具,則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計算在內,念誦時輕輕撚過便是。如是念誦的人,除了把佛珠當作精進、記數的工具外,還希望藉著它來體悟更多佛理的話,當手捏到隔珠的時候,可用“佛、法、僧”叁寶,或“戒、定、慧”叁學來觀想,當手掐到母珠的時候,也同樣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時再逆時針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決此類問題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誦記數的作用以外,還可以挂在頸部充當挂珠,或纏繞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二手持珠當心上,靜慮離念心專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設安頂髻或挂身,或安頸上及安臂,

  所說言論成念誦,以此念誦淨叁業。

  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頸上淨四重,

  手持臂上除衆罪,能令行人速清淨。

  若修真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名,

  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27]

  再者,密教中由于叁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修法之不同,對于佛珠也有著特殊的要求,與平時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據《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用蓮花子珠,金剛部用噜椰羅叉子珠。”又據《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花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輯要》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壞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經典對掐撚佛珠的指法也有詳細規定。從五部而言,《攝真實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寶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蓮花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合撚之。從叁部而言,《蘇悉地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節以掐之;蓮花部以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叁指而掐之;金剛部以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叁指而掐之。

  結束語

  佛珠本是作爲僧衆道具出現並被保存至今的,如《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經》雲:“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28]可是隨著年湮代遠、律製久蕪,許多道具已經名實俱廢了,如齒木、濾水囊等即屬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廢置,反而更加承順世間,可以說早已成爲那些“與佛有緣”衆生“有善根”的表征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幾十種法具中,選擇了“佛珠”一項加以詳細介紹。

  這篇文章對于佛珠的種類、數目、質料等,就自己所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目的是爲了讓大家能夠了知這諸多的“相狀”。《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說明衆生修行,無論誦經、念佛、拜佛,都不要“執相”,而佛珠也是作爲“相”之一種而存在的。所以當我們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份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我們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

  

  

《佛珠漫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念珠的起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