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宋代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之說以講律,也注解了道宣的叁大部著作。

  他對《行事鈔》的注釋稱《資持記》,就一些行儀如繞佛左右、衣製長短等,都有不同的見解,于是別成資持宗。後來此宗獨盛,傳承不絕,並東傳于日本。宋末寶祐六年(1258),臨安明慶聞思律師,還請得道宣叁大部著作及元照的記文入藏印行。

  賢首宗(即華嚴宗)學說在宋初流行的是宗密一系,溝通《圓覺》、《起信》的理論,著名人物有長水子璇(?—1038)。他的師承不明,但嘗從琅琊慧覺(傳臨濟宗善昭的禅法)學禅宗,受到慧覺的起示,而重興賢首宗,因之帶有教禅一致的意味。其門下有晉水淨源(1011—1088),他雖曾受學《華嚴經》于五臺承遷和橫海明覃,但由于子璇的影響,推崇《起信》,以爲從杜順以來即或明或暗地引據《起信》而立觀門,所以他在賢首宗的傳承上主張立馬鳴爲初祖,而構成此宗七祖之說。其時高麗的僧統義天(文宗的第四子,1051—1101)入宋,曾就學于淨源之門,後從高麗送回好多《華嚴經》的章疏,大大幫助了賢首宗的複興。到南宋時,淨源的叁傳弟子有師會,注解了《一乘教義分齊章》,嚴格處理同教別教問題,而以恢複智俨、法藏的古義爲言。他還批判了在他之前道亭和同

  時的觀複對于教判的說法。他的弟子希迪,頗能發揮其說。後人即並稱他們爲四大家。又南宋初,慧因教院的義和請准賢首宗著述編入大藏,他又向高麗搜羅到智俨、法藏著述的佚本,重新雕版流通,因此華嚴義學在南宋一代始終活躍。

  慈恩宗入宋以來的傳承不明,但繼承五代的風氣,講《唯識》、《百法》、《因明》各論的相繼不絕。宋初著名的有秘公、通慧、傅章、繼倫等。在譯場的執事也多能講諸論。慈恩章疏四十叁卷,在天聖四年(1026)並編入大藏刻版。宣和初(1119),真定龍興寺守千(1064—1143)爲一大家,他嘗校勘遁倫的《瑜伽師地論記》刊版流通。

  天臺宗經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向高麗求得重要著述而複興。入宋以後的傳承,從義寂(919—987)、義通(927—988)到慈雲遵式(964—1032)、四明知禮(960—1028)益趨興盛。遵式嘗于乾興元年(1022)在天竺替皇室行忏,並請得天臺教典入藏(天聖四年編入),一宗的勢力即以四明、天竺等地爲重心。與知禮同時,而屬于義寂同門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996頃)。源清傳梵天慶昭(963—1017)、孤山智圓(976—1022)等。他們受了賢首、慈恩學說的影響,只信智顗《金光明經玄義》的略本爲真作,而主張觀心法門應該是真心觀,即以心性真如爲觀察的對象,連帶主張真心無性惡、真如隨緣而起等說。這些主張都爲相信《玄義》廣本爲真、並專說妄心觀的知禮所反

  對。知禮曾以七年的長時間和晤恩、智圓等往複辯難,意見終于不能一致,而分裂爲兩派,知禮等稱爲山家,晤恩等稱爲山外。其後,知禮還闡明別教有但理(即真如)隨緣,與圓教的性具隨緣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叁千等說法,以致引起門下仁嶽(?—1064)和慶昭門下永嘉繼齊等的異議。最後,仁嶽和知禮法孫從義(1042—1091)都反對山家之說,而有後山外一派之稱(亦稱雜傳派)。不過知禮門下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叁家繼續發揮師說,影響甚大,終至以山家之說代表天臺一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廣智系有善月(1149—1241)、宗曉(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後)。志磐以著《佛祖統記》而著名。神照系有有嚴(1021—1101)、了然(1077—1141)等。南屏系

  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稱(1088—1158)。法稱著有《翻譯名義集》。宋代天臺宗義也前後好幾次對日本的天臺宗發生影響。

  律、賢、臺等宗在修習方面,本來各有其觀行法門,但宋代很多宗師常聯系淨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這就幫助了一般淨土宗的傳播。天臺宗對淨土的關系尤見密切,從知禮起就很重視智顗的《觀經疏》,而用本宗觀佛叁昧的理觀方法來組織淨土教,並還結念佛淨社。其次遵式則重視《淨土十疑論》,而采用天親《往生論》的五念門,並參以忏願儀式。他常常集合道俗修淨業會。此外,智圓同樣地闡揚《觀經疏》。各人門下的傳播也很廣,如知禮門下的本如即繼遵式之後結白蓮社以弘揚淨土。其次,律宗元照受遵式的影響,以觀心與念佛並重,而視同定、慧之學,與持戒並爲實修法門,其門下用欽跟著弘傳。南宋初,天臺學者道因,曾一度評破其說,但其門人戒度反加以辨正。又其次,賢首宗因有普賢行願求生西方的典據,開始淨源即主張修習淨土,後來義和提倡華嚴念佛叁昧,

  也盛贊往生法門,但未能繼續發展。另外,禅宗當雲門盛時,象天衣義懷、照圓宗本、長蘆宗赜等,都是禅淨雙修,而約集蓮華等會。

  至于純粹的淨土信仰,宋初南方有省常(959—1020),效法廬山蓮社故事,在杭州西湖集合僧俗結淨行社,提倡念佛。後來由于各宗都傾向修行淨土的推動,各地結社集會益多;有些寺院建築了彌陀閣、十六觀堂,專供念佛修行的場所,就越加在民間推廣淨土信仰,而成爲風俗。特別是一些在家居士也相隨提倡,如馮揖之發起系念淨土會,張輪之發起白蓮社等。于是淨土法門逐漸形成一固定宗派。在南宋四明石芝宗曉所編《樂邦文類》裏,即以蓮社爲專宗,和禅、教、律並稱;還以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上承慧遠爲淨土教的曆代祖師。其後志磐更改定爲七祖(從慧遠而下爲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一

  直爲後世所沿用。又在淨土信仰發展的中間,有關淨土的《往生傳》類也陸續傳出,如遵式、戒珠、王古乃至志磐都有這類著作,其中可以看出淨土和各宗相涉的事實,這也可說是宋代佛教的特點之一。`宋代禅教各家的理論組織都有一定的成就,它和一般思想界接觸既繁,乃引起種種反響。先是一些儒家學者,仍舊用傳統的倫理觀點,對佛教著文排斥,如孫複的《儒辱》、石介的《怪說》、李觀的《潛書》、歐陽修的《本論》等,都是其代表之作。佛徒對于此等攻擊卻是用調和論來緩和。如契嵩作《輔教篇》即以佛教的五戒比附儒家的五常,又說佛儒兩者都教人爲善,有相資善世之用。在這種說法的影響下,儒者間也出現了調和之說。如張商英、李綱等,都以爲佛與儒在教化上不可偏廢。另一方面,由于禅宗

  的修持趨向于簡易,理論典據又集中在有限的幾部經論,如《華嚴》、《楞嚴》、《圓覺》、《起信》等,一些中心概念如理事、心性等,有時也牽合到儒家的經典《中庸》來作解釋,這些都使儒者在思想上、修養上更多更易地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終至構成一套有系統的理論來和佛教相抗衡,這便是宋代勃興的理學。

  宋代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國外的佛教界。如高麗,從五代以來常有禅師來中國受學各宗禅法。宋元豐末(1085)更有教家義天入宋,從汴京覺嚴寺有嚴、杭州大中祥符寺淨源、從竦等學賢首宗,天臺宗,攜歸章疏叁千余卷,後編錄刻入續藏經。他在高麗,弘傳賢首宗而外,還弘天臺之教。又日本在北宋時入宋僧人不多,知名的有奝然、寂昭、成尋等叁數人。他們多爲巡禮祖庭,到天臺、五臺等地。奝然還接受了宋帝贈送的新刻大藏經印本,又模造旃檀佛像攜歸,近年在佛像中還發現了當時裝藏的各種寶貴文物。成尋也帶去宋代新譯和著述的印本。及入南宋,中日交通驟繁,日僧入宋者很多,現在可以指數的幾達百人,宋代禅宗和律宗即因以弘傳于日本。如在南宋孝宗乾道中(1171),先有日僧覺阿、金慶入宋參靈隱慧遠禅師,歸國談禅,引起日本佛教界極大注意。其後榮西于淳熙

  末(1187)再度入宋,學禅于天臺萬年寺懷敞禅師,回國提倡,因有臨濟宗的立。榮西的再傳弟子道元,隨其師明全于甯宗嘉定十六年(1223)入宋,曆遊天臺、徑山等處,從天童長翁如淨得法而歸,創曹洞宗。嗣後日僧來宋問禅者還很多,宋僧蘭溪道隆也去日傳授禅法。又日本律宗原由唐代鑒真律師傳入,後漸衰微,南宋甯宗慶元五年(1119),日僧俊芿入宋,從明州景福寺如庵了宏(元照直傳)學律叁年,又學禅與天臺教,一共在宋十年,歸創泉湧寺,大傳律學。又有淨業,于嘉定七年(1214)入宋,就中峰鐵翁學律,在宋十四年,歸創戒光寺弘傳律學,與泉湧寺並峙。

  宋代的佛教文學、藝術,也有其特色。當時禅宗盛行,各家的語錄,都運用接近口語的文字,別創新格,因而影響到一般文學。特別是儒者說理的記錄,也時常模仿它。還有俗講變文一向在流行,並演變爲唱曲,雖遭到當時政府的禁止,但俗文學中評話、小說及唱講詞本都已受其影響而益加發展了。在佛教藝術方面,塑像技巧顯著提高,而以寫實見長,形象亦端嚴優美,能刻畫性格。遺存的代表作品有麥積山石窟中供養人像、長清靈岩寺羅漢像、太湖洞庭東山紫金庵羅漢像等。石刻比較稀見,但如杭州南山區及飛來峰諸刻,又四川省大足縣寶頂摩崖各像,都極生動精致,技巧也很洗煉。宋代造塔以多檐多角的爲常見,僅江西一省遺構即不下十處(如浮梁西塔寺塔爲宋初建築,安遠無爲塔爲南宋建築等)。又仁宗寶祐初(1048),開封建塔供奉阿育王寺佛舍利,其塔連基高二十余丈,用

  褐色琉璃結構,有鐵塔之稱,尤爲突出。在繪畫方面,則發揮宋畫寫實之長,多畫觀音、羅漢、高僧等像。作者有李嵩、梁楷、賈師古等。僧人以佛畫著名者有牧溪、玉磵、仲仁等。

  

  

《宋代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遼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