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P3

  ..續本文上一頁確的認識之外,相應的品行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個弘法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佛法的弘揚包括了言教和身教兩個部分,弘法者對自己的信仰應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才足以爲人師表。所以,我認爲對一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並有能力將其表達清楚,能夠遵守基本的戒律並有心實踐佛法,以此作爲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奮鬥目標,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就可以去弘法了。

  本刊記者: 對于學佛的在家居士來說,又應當怎樣來影響並教化周圍的人?

  濟群法師: 作爲在家居士,我們可以將自己學到的佛法及在學佛過程中得到的利益和大家一同分享。一個佛弟子能夠切實奉行五戒十善的如法生活,使社會民衆因此生起歡喜尊重之心,使他們從你的身上了解到佛法的偉大,而樂意去親近佛法、了解佛法。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弘法方式。

  本刊記者: 作爲世界的叁大宗教之一,佛教在當今世界的影響力似乎不及基督教那麼廣泛,即使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佛教傳統的國度,聖誕節的影響也超過了佛誕日,這一現象是不是也值得注意?是不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基督教在傳播中的成功經驗?

  濟群法師: 在西方社會,基督教已經成爲民衆生活的一個部分,這的確可以使我們從中得到啓發。我們今天提倡人生佛教,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到生活中,和生活打成一片。佛法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對人生的全面關懷,這包括從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我們不僅要給民衆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也應當提供更爲具體的舉措。如臺灣教界已實施推廣的佛化婚禮及臨終關懷等等,就是一些很親切的弘法方式。國內的佛教界也完全可以根據弘法的需要,開展一些與民衆生活相關的活動。而佛菩薩聖誕等佛教節日,在曆史上也曾普及並演化爲民俗的一部分,但今天已被人們漸漸淡忘。我們也應當將此項工作作爲對傳統文化的恢複,並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來弘揚佛法,如在觀音聖誕倡導慈悲的精神,在地藏菩薩的聖誕倡導奉獻精神,使佛法以各種方式滲透在民衆的生活中,和生活息息相關。

  本刊記者: 現行的宗教政策對弘法活動的開展有沒有什麼阻礙?

  濟群法師: 的確有很多人抱怨政策的不寬松,事實上,在現行宗教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我們還有很多空間都不曾好好地利用。政策允許寺院舉辦佛學講座,但有幾個寺院在開展這項活動呢?在旅遊業日益發展的今天,各地寺院幾乎都成了重要的旅遊景點,這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寺院的甯靜,但同時也爲佛法的普及提供了很多機會,可寺院又爲遊客提供了什麼?很多人到寺院走馬觀花一圈,僅僅將寺院當作古建和園林來參觀,沒能得到任何佛法的受益,使他們入寶山而空手歸,這可以說是我們最大的失職。其實,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很難,我們可以在寺院以宣傳欄的形式介紹佛教常識;可以設立小型圖書閱覽室和音像室,准備一些通俗的佛教書籍和音像資料供遊客學習;可以設立經書贈送處,印贈佛教普及讀物與大衆結緣,以此消除人們對佛法的誤解。還可以開設素菜館,宣傳素食與健康的意義;可以成立由出家師傅和在家居士組成的導遊小組,免費爲遊客導遊並宣傳佛法知識;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爲遊客答疑解難,並以佛法來解決現代人的心理障礙。寺院的建築和格調應保持古樸和莊嚴,在晨鍾暮鼓和清音梵唱中使遊客切身感受寺院的獨特氛圍;出家僧衆應威儀具足,舉止祥和,使民衆生起恭敬及皈依之心。這些都是在宗教政策允許的範圍之內,每個寺院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好,所以,我們要有效地利用我們現有的陣地。

  本刊記者: 印贈經書是比較普及的弘法方式,長期以來,教界已做了大量工作。戒幢佛學研究所在辦學的同時,也將通俗弘法作爲重要的發展方向,您在這方面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呢?

  濟群法師: 佛教界在印贈經書方面的確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我認爲其中還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印刷質量比較粗糙,凡夫是很著相的,印刷粗糙的經書不易讓人生起歡喜之心,尤其是對于還沒有信仰的人,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就是經書的內容,印贈的經書內容大同小異,且以宣傳因果報應的居多,這對已具備一定信仰的人是有作用的,但對普通民衆來說,反而加深了他們對佛法的誤解,很難使他們因此信仰佛法。長期以來,中國奉行的是無神論教育,在這種先入爲主的觀念下,輪回說就成了他們學佛的重要障礙。因此,面向社會弘法,在內容上應多重視佛法對現實人生的關懷,針對現實人生存在的問題去引導大衆;在書籍裝祯上要提高品位,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藝術,一本書不僅要從內涵上給讀者以啓迪,也要從裝祯上使人心生歡喜。能夠做到這兩點的話,人們拿到這樣的書,就會有興趣好好讀一讀。

  本刊記者: 記得您在主持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周末論壇時,曾經有部分學員對法師致力于通俗弘法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爲在教界師資不足的情況下,法師應當將更多的精力用來培養弘法人才,您自己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濟群法師: 通俗弘法和培養人才對于弘揚佛教的作用是一樣的。因爲社會是僧衆來源的土壤,也只有在佛教信仰比較普及的前提下,我們才可能得到高素質的佛教人才,並從中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僧才,就我個人來說,是把兩者看得同等重要。

   通常,我們以爲佛學院的教學要比通俗弘法更難,事實恰恰相反。通俗弘法的事情似乎有些佛學常識的人都能做,但真正要做好,做得有效果,還是不太容易。因爲通俗弘法所要做的是把高深的佛法哲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表達,所要做的是深入淺出的工作,如果沒有深入研究經教,怎麼能准確運用通俗、生活的語言去表達佛法?又怎麼能用佛法的智慧去解決現實人生存在的各種問題?而通俗弘法,面對的聽衆也可能是初次接觸佛法,需要在短時間內使他們對佛法産生興趣,不具備一定的攝受力,又如何能打動對方?而通過短短一次講座就把某個問題講清楚,也是不容易辦到的。

  本刊記者: 還有個問題不知是否恰當,古德雲,“做空花佛事,水月道場”,從這一角度來看,弘法的意義何在?

  濟群法師: 空花佛事、水月道場是一個從事弘法的法師應該具備的認識和境界,否則,還不能稱爲一個合格的弘法者。菩薩道的修行具備了叁大內涵,即菩提心、菩薩行和性空見。性空見就是要了知一切法如夢如幻,有了這個前提下,在度衆生的過程中才不會執著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不會執著于五欲塵勞。反之,雖初發心是菩提心,久而久之,就會成了名利心。菩薩雖了知諸法如夢如幻,但同時也知道因緣因果的相續作用,因此還是能以慈悲心爲衆生講經說法,修習福德資糧。《金剛經》告訴我們:“菩薩度無量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正因爲菩薩不住于度化衆生的相,才能對所有人發起平等的無緣大悲,積極地從事度化衆生的事業。

  本刊記者: 繼《人生佛教叢書》之後,法師又將推出新的《人生佛教小叢書》,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有關情況?在結束這次采訪前,還想了解法師下一步的打算,我想這也是廣大讀者所關心的。

  濟群法師: 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我想要關注的,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社會人生的一切問題,正是每個佛子的責任所在。即將推出的《人生佛教小叢書》將是我在今後這幾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每輯爲五本,計劃每年推出一至二輯,希望盡自己所能,爲社會大衆提供健康的生活觀念。《小叢書》將從佛教的角度來關心環保、道德、財富等種種社會問題,在第一輯中,包括《生命的回歸》、《學佛與做人》、《佛教徒的人生態度》、《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佛教怎麼看世界》,後面兩本雖是舊稿,但已經過重新修訂。

   同時,我也希望通過多種渠道來弘揚佛法。目前,由研究所主辦的“戒幢佛學教育網”已成立了“網絡佛學院”,網絡道場能夠超越時空的局限,爲更多的人提供接觸佛法的因緣。研究所的網絡部也製作了我的個人網站,包括“論文專著、法音宣流、弘法足迹”等幾大欄目,收集了大量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可以說是我十年弘法的一個總結。

   我是個隨緣的人,只要有因緣就會努力去做。當然,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夠多有時間在山裏坐看雲起。

  2002發表于《人世間》創刊號

  

《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