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是子靜坐法 原理篇

  原理篇

  人類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此言萬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幹枝莖葉;暢茂條達,小者尋丈;大者千霄。問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蓋草木之根本敷暢,斯能吹收土中之養料,以運行于幹枝莖葉,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則人類之生,幾萬億年,發達至今;自其大者觀之,亦萬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無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類之根本何在?則知之者鮮矣。雖然,不難知也;物之生,其始皆爲細胞,人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合而成胎;猶草木之胚也。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爲胎兒,一端爲胞衣,而中間聯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于臍,臍即爲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溉壅之;培養人生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時也。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臍,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是也。顧吾之爲是書,意在發揮平素之心得,以論理的記述之,絕不願參以道家鉛汞之說,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稱,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學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百尺之塔,淩雲之閣,巍然獨峙而不欹者葛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終日營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厄,于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于自然,于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怿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人體之構造,複雜精妙,實有不可思議者。今日科學雖發達,于此學尚只窺其途徑,未能造其極也。請就生理學上言之:吾人全體機關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攝取體外之滋養質,供給于體內各機關;排泄體內之廢料于體外而已;是名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之作用,無一息停止;司其樞紐者,厥惟循環器。循環器,包括心髒、脈管、淋巴腺而言。所以運行血液于全身,循環不已者也。心髒有四房,爲發血器官;脈管有動脈、有靜脈;淋巴腺遍布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于動脈管;一面攝取老廢物,達于靜脈管。血液之循環,全恃呼吸;呼出炭酸氣,吸進養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爲紅血輸入動脈。此循環約二十四秒時,全體一周;一晝夜叁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余次;所吸清氣,共叁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所澄之血,有一萬五千余斤;如此偉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覺也。運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無阻滯,則身體健康;一有阻滯,則各機關受其病;各機關或有損傷,亦能使血液阻滯而生病。

  血液停滯,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種種:一、呼吸不合法,不能盡吸養吐炭之功用。二、常人全身血量,半儲于腹部;腹力不緊,恒多郁血,使他部失調。叁、內髒器官,屬交感神經所管轄,不能直接達于大腦,在生理學上謂之不隨意筋;言其作用,雖在人之睡臥時,全身靜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滯而病,人每不及預防。四、心髒跳動時,于動脈之發血接近而有力;至靜脈管,則自頭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髒跳動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滯。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于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預防。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法,輔助其運行而已。惟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于下部,宛如強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揮各機關。呼吸因練習而調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橫隔膜上下動作,腹力緊湊,可逐出腹部之郁血,使返心髒;複由心髒逼出鮮血,輸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內髒感覺,使不隨意筋,亦能盡其作用;而心髒之跳動,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循環,十分優良(詳後經驗篇),新陳代謝作用圓滿,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預先知之,使之不久複元。治病于未發之先,較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學所由起也。持極端惟物論者,則謂吾人心意之作用,不過有生以來經驗之迹象,印于腦中者,恒隨肉體以俱盡,殆不承認有精神界;持極端惟心論者反,謂世界一切,皆由心造,無心則無物;是皆陷于一偏之見。究之心身兩方面,不可偏廢,而心意尤能影響于肉體,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蘊,則顔爲之赤;沈愁終夜,則發爲之白;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于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于腸胃也。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于血液也。至若催眠術之利用暗示,使被術者執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者即不覺其苦,並肌膚不少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于內,物誘于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一,不能宰製肉體。于是肉體則狥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點,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于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謂也。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運行優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統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區別。是故重心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並得;重心不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胥失。世人妄生分別,鍛煉肉體者,忽于精神之修養;修養精神者,則又輕視夫肉體之鍛煉;皆不察之過也。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靜字之真義

  地球繞日以行,動而不息,吾人棲息于地球之上,亦隨地之動以爲動,然則宇宙萬有,惟一動字可以概之,安所謂靜耶?故動靜之真義,未可以常說解之。吾之所謂動者,住吾人自己有所動作,反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吾人之所謂靜者,即吾人自己無所動作,合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蓋地球之行動,吾人毫不能感覺者也。靜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覺之域,而與地之動一轍矣。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臍下之腹部,其初藉調息之法(詳方法篇),俾全身血液運行之力,集中于茲;臍下腹部膨脹,富于韌性之彈力;是爲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內界,則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于一點,如皓月懸空,潔淨無滓;是爲重心安定之內象。惟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體精神兩方面,故有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常人牽于耳目口體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見精神之我。重心擾亂,上浮于胸,全身機關,失于調節,輕則罹病,重則死,死時氣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從事修養者,肉體與精神,固宜兼顧。然吾見世之體育家,鍛煉筋骨,極其強固,一旦罹不測之病,莫之能禦,甚且成爲廢人者有之。而禅師或哲學家,鍛練心意,能藉修養之作用,驅除病魔;雖軀體孱弱,而卒能壽及期頤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遠過于形骸之我者矣。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爲一致,而實則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時行之,毋使間斷,亦可名之爲精神體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