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基本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爲的重要組成部分。慚愧心是羞恥心,也是天地良心。有了慚愧心,我們才有可能止惡行善。當然,光憑個人的一點慚愧心還遠遠不夠,還得依佛法的正見來指導我們的思想,以因緣因果的法則來對照我們的行爲。所以在概論中講到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

   不放逸是不隨意放縱自己的煩惱和不良習慣,它是道德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人總是喜歡放縱自己,只要條件許可就盡情享受。因此,對五欲塵勞的貪執使我們造下種種殺盜淫妄的罪惡行爲。

   不放逸即“降伏其心”,它要求我們攝心一處,觀照心念的每一個當下:看看自己每天都在想什麼?這一刻又在想些什麼?是不是和佛法相應?

   念佛法門就是對念頭的把握,當我們把心真正安住在佛號上的時候,就不會再想考慮別的問題。我們的心也因此得到了淨化,

   信仰能夠使我們的道德得到提升與淨化。

   佛教所說的信是以心淨爲性。有了對真理的認識和信受,就能擺脫在道德實踐過程中所産生的功利色彩,不會去在乎現實的利益。

   7月8日:佛教的道德實踐

   《佛法概論》的最後一部分是修證的內容,而實踐在佛法的修學中是至關重要的。

   修證的內容包括叁個層次:一是人天乘的修行,一是解脫道的修行,一是菩薩道的修行。這叁個層次爲我們建構了從學佛到成佛的整個脈絡。

   其中,人天乘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能夠進一步修學佛法。首先,要在認識上了知因緣因果,在行動上奉行五戒十善。

   布施和持戒在佛經中被稱爲端正法。佛陀對在家弟子說法時,每每都是先說端正法,進而開示解脫之道。當然,布施、持戒並不僅僅是人天之行。叁乘佛法的修學都有布施和持戒的內容,如果發心不同、認識不同,同樣的行爲會有不同的境界,更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同樣的布施、持戒,可以是人天之行,可以是解脫之行,也可以是菩薩之行,關鍵在于我們的發心。

   解脫道的主要綱領是四谛法門: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修道的內容包括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解脫道的修行是以出離心爲基礎。有情對世間充滿著執著,因而流轉生死,無法獲得究竟解脫。如果我們要修習解脫道,必須對塵世的生活發起極大厭離之心,以認識到人生是苦爲前提。在生活上,應盡量遠離世俗,以佛陀製定的戒律爲生活准則。

   在家戒中,最能體現出世思想的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讓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比之于五戒,八關齋戒更進一步戒淫、戒食,以此幫助幫助我們戒除無始以來的煩惱和貪著。

   過去我們總認爲淫欲是生死根本,事實上,六根在緣六塵的過程中,對六塵境界的一切貪著都是造成我們流傳生死的原因,我們的任何一念的貪執都會牽引著我們到這個世界來繼續受生。

   所以,解脫道的修行,應遵循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原則。出家便是這種生活的實踐。相比之下,在家修行會面臨更多的困難。

   如何劃分大乘小乘的區別?不能簡單地以修行的法門來判斷。布施屬于大乘還是小乘呢?以菩提心修布施則是大乘;以出離心修布施則是小乘;以培世間福報的心去修布施,那就是人天乘。

   菩薩道的修行是以菩提心爲根本。在認識上,以性空見爲依歸,在修行上,以六度四攝爲標准。

   性空見很重要,佛教的般若經論便是闡述性空原理的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另外,還有很多論典都是圍繞般若的思想展開闡述,其中《大智度論》就是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有機會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

   我的個人網頁上有我在澳洲講解《心經》的音帶,同學們不妨聽一聽。

   有了性空見,我們才能體悟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世間的當下即是出世間。才能如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才能了知五欲六塵和煩惱生死都如夢如幻,正如《金剛經》所說的那樣:“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有了性空見,我們在修行六度萬行時才能到達叁輪體空的境界,才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見,性空見有多麼重要!

   修行在廣義上來說,就是修正身口意叁業中的過失,最基本的便是止息十惡行。所以,我們要用正見觀照自己生起的每個念頭,看它究竟是善念還是貪嗔癡煩惱,如果是煩惱,就要及時地對治它,解決它,而不要隨著它轉,這是修行的根本。

   考試的文章大家寫了沒有?不知道出的題目大家做起來有沒有困難?其實大家也可以自己選擇題目,只要不要脫離《概論》就行。寫完後可以發在論壇上,和大家來共同探討。也可以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不一定非要寫得很正規的論文。總之,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表達方法,形式不拘一格,自己怎麼想就怎麼寫,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大家覺得如何?

   有關下學期學習的內容,擔心《優婆塞戒經》太長些,准備改爲《瑜伽菩薩戒》。《瑜伽菩薩戒》沒受過戒的也可以學,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給學生作過簡單的講解。到時候我們會把這個電子版和音帶版做到網頁上,供大家下載。

  

《佛法的基本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