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跨年度八關齋戒紐涅法會開示(95-12-30)

  95/12/30跨年度八關齋戒紐涅法會開示

  

  真理有兩種,世俗的真理與究竟的真理。我們活在世俗的真理中,因此有生必然有死,有合就會有分,這種現象稱爲輪回。然而此輪回的現象並非真實,因爲輪回沒有開始,卻有終盡的一刻。當輪回結束的時候,彼時的境界,就稱爲涅槃,這即是究竟,也就是勝義。勝義是無可超越的真理,也是我們修行所要追求的目標,當世俗存在的時候,諸佛菩薩善巧的化現絕對的真理-極樂世界的國度,成爲我們在輪回之中所要追求的目標,未達到這超然、絕妙的境界之前,其間的努力就稱爲修行。

  

  修行所依是心,其方便是依佛法。但人類不相信修行,卻相信令自己痛苦的輪回。八關齋戒雖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在這一日夜中,我們卻可以顛覆輪回的假相,因爲我們的心可以安住在身語意絕妙的勝義真理之上。在絕對真理之上,我們是自由的、喜悅的,如晴空無雲般的自在,充滿著睿智;在絕對真理之下,我們卻要透過齋戒,令身語意清淨,不斷的努力。

  

  何謂清淨的身語意?齋戒需要禁語,禁語有什麼作用?象征的是什麼?禁語寂靜,令自己的語安住在寂靜之中,這才是語的本來面目。語的清淨本質是離語、離一切的言語,離一切言語的本質就是絕對的真理寂相。在八關齋戒之中禁語,可以提升自己的靈性,不需要講話,也不需要聽他人講話,天地之間自然流露絕倫的天賴之音,山林自然充滿微妙的聲音,故說齋戒禁語是一種靜穆的絕對之美。

  

  世上的言語雖然那麼多,但是沒有任何一種言語可以媲美禁語的美。如果我們的心是打開的、是自由自在的,言語就不再只是從聲帶發出,我們的手指頭會講話,但它不是手語;我們的眼神會說話;甚至于我們每一顆細胞都能夠發出共鳴,因爲淨土是不需要透過世間言語的傳遞而互動。既然淨土是我們來世所欲化身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應當在這五濁惡世,學習如何不說話而能傳達己意,故說禁語的美是在心靈的升華。

  

  齋戒當依止山林、蘭若、殿堂、佛成道處、成就者閉關之所、洞穴、樹下等處所,這些是行八關齋戒,令身體安住的殿堂。當身住于殿堂,以清淨來觀照世界,世界即是當下的淨土。心舍離塵埃、世俗分別,如是便是證得無上般若。

  

  齋戒期間,過午不食、禁食、禁飲,即使連妄想、享受大餐的妄念都必須嚴加禁止。處于捱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沈淪在捱餓之中而不能自拔。諸位善男子、善女人,捱餓的時候,試著找出對境,令自己的身心一時分離。譬如在捱餓的時候,專注觀照十方諸佛菩薩,特別是每一尊佛的叁十二種好相,逐一觀想,不要膚淺的想要忘記時間,企圖令自己昏沈而忘卻饑餓。

  

  人類一向被自已的欲望所支配,齋戒即是重新拆穿欲望謊言的最佳時刻。我們一直相信身心是一體的,但身心只是一時和合的。藉由叁寶的加被、自己的信念,安住在莊嚴的殿堂之中,有

  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的護持,相信自己幾餐不吃是餓不死的,以如此的信念來對抗欲望。一旦能夠如實觀照十方諸佛叁十二好相,在心靈上即刻獲得叁十二種絕妙好味,更勝人間任何佳肴。

  

  修行是橋梁,是通往彼岸的方便。修行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時的方便,一旦了解自性即菩提,驚鴻一瞥見到心,那麼修行的方便即可抛棄。對學人來說,我們世俗的生活是隨著欲望載浮載沈,因此必須依戒律約束我們的身語意,憑規律的生活來減緩對欲望的依賴,進而轉心向道,令自己的心不再受製于貪嗔癡。因此修行一開始是一種折磨,甚至比失戀還痛苦。失戀的痛苦可以選擇不要,可以尋求新的對象來替代,但是修行的痛苦,無法尋求替代,除非放棄原有的信仰,皈依上師。初期的苦熬過來了,修行本身雖然不是目的,只是過程,但這個過程卻可以享受那種超越世俗的美,那是金錢、物質、感官所無法體驗的。

  

  諸位坐在叁寶的殿堂,無論你是不是功德主,既然你具足這種福報可以坐在這裏,那就應當將自己視爲佛、菩薩的眷屬,聽聞上師所說即是佛語、諄諄教誨即是法語。若聽聞者坐在這裏,只是爲了忙著自己的心緒、忙著想自己的事、忙著念儀軌、忙著忏悔、忙著持咒,這是人行邪道,因爲一心不能二用。當你坐在這裏,手上拿著念珠,以爲自己在精進,撥弄著念珠默念真言,耳聞上師所說,對上師來說是一種汙蔑;對自己來說是一種邪行,因爲你會充耳不聞。由于業力的關系,一心谛聽尚且容易生出障礙,誤解上師本義,何況是一心多用,這種現象是一種墮落,更是一種渙散。如是者,雖然身受八關齋戒,但也僅僅只是爲了享受饑餓之苦,別有目的而已,與佛法背道而馳。這種邪惡的喜悅,並非真正的法喜。

  

  最後以一偈令諸位善加思惟:

  作獅子吼,嚇死昏沈;剎那魂飛,菩提俱現。識得便是。

  專注!參!

  

   (沐恩弟子噶瑪戒德祥恭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