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之「因果業報」
第叁法印是「因果業報」。過去我一直認爲大家都懂因果,我就不談因果,應該談了義的佛法。但我發現我真蠢、真笨,我談了那麼多了義的佛法給我的弟子,就像是拿許多鑽石翡翠給一個小孩子,他卻把它當玩具,珍珠翡翠跟玻璃珠有什麼兩樣?對他來說,一點都不珍惜,爲什麼?因爲他不了解因果,不知道因果的殊勝。大家容易倒果爲因,卻從來不肯真正面對、接受如是因如是果的顯現。
人的身語意稱爲叁秘密,身語必須依賴心,所行所做的一切都會有果報的。因果有兩種:動機跟行爲。動機與行爲如果都是善的,那麼果報必然是善的;其中如果有善有惡,那麼果報就會善惡雜染。從過去到現在,沒有人沒有做錯事情,所以我們必然會遭受惡報的痛苦。
沒有人喜歡痛苦,只有喜歡快樂,但是我們卻選擇製造痛苦的因,而妄求快樂的果。業報成熟、痛苦顯現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不喜歡,都哭天搶地:「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爲什麼要遭受這種報應?」報應不盡然是你這一世所做,有許多是過去世做的。如果這一世所做的因是大因,如殺人放火,那終究逃不過法律的製裁,這是現世報,可是殺人放火不是被抓去關就沒事了,來世這業報成熟與否,要看所造的因孰重孰輕。
無論我們所造的是身的業、語的業,還是意的業,都有果報。並不是用身體去行惡才叫做壞事,也不要以爲嘴巴罵人又不痛,怎麼會有罪?更何況是心裏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
有人說:「仁波切,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做過壞事,可是我卻遭受這樣的痛苦。」我問他:「你確信你都沒有做過壞事嗎?」他說:「我連螞蟻都不敢弄死。」我說:「真的嗎?你眼睛視力也沒有多好,你走路踏死多少蟑螂、螞蟻,你知道嗎?不然你把鞋子反過來,看看上面有多少屍體?你說你坐在那裏都沒有做惡業,但是有漂亮的小姐走過去,你就吹口哨;如果醜一點的走過去,你就說:哼!有夠醜!這就是在造業。」起心動念、呼吸之間也都在造惡業,所以大家要能夠細細思量因果。
業報成熟只有接受它,一旦接受,過去的惡因就消滅了,但重點在于不要當下再造另外一個因。業報既已成熟了,就不要在這個成熟的業報之下,再種另一個新的因。不要以惡小而爲之,善小而不爲,要知道些微的毒也會要人命;同樣的,一滴的甘露也能夠活命。所以我們對自己身語意的行爲應當好好謹慎的保護,不要貪圖一時的快活而去做不對的事,連那個念頭都應該要修正糾舉。一切有情衆生的痛苦或快樂,都來自于業力的感召。
同樣一件事情,對不同的人會産生不同的感受,爲什麼有些人放得下、看得開?這是他的福報、業的相應,他對這樣的事情覺得沒什麼。業力的可怕就是在這裏!光有想法並沒有辦法獲得你所想要的,只有業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只靠想法沒有辦法決定個人的命運,是業力牽引了我們,而非意願。我們心想可以成辦的,常常事與願違,爲什麼?雖然你出發心很好,做得也正確,但最後的結果卻沒有如願,因爲中間充滿了太多的外緣使然。
譬如種西瓜,好不容易等到成熟了,一個禮拜的大雨,所有的西瓜都爛掉了,血本無歸。能怪老天嗎?是自己的業啊!怨天尤人會得不償失,還會造口業,應該這樣想:這是我的業報,我虧了這些錢,但我償清了果報,應該要高興。所以佛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對一般不了解因果的人而說的。雖是對凡夫所說,但卻能夠利益普羅衆生。對一般人而言,這最有警惕作用,因爲不管有沒有信佛、講因果,通常接受的程度還相當高,他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因此,無論此時此刻我們面對的是仇家還是貴人,都要以慈悲心對待,特別是怨敵。怨敵是我們過去世種的惡因,說不定這一世他對我們的,不及于過去世我們對他的惡劣,所以應該要用包容慈悲的心懷來對待我們的仇家。
如果我們能讓心處在祥和平靜之中,那麼世上就不會有不幸的事情,即使是死亡,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爲在臨終的時候,可以直接不經由中陰,直接超越輪回的束縛,只要你擁有那一把鑰匙,只要你積聚如是的善因善緣,而且在臨終之時,恰逢如法的上師來爲你開頂頗哇。
誰說死亡非得那麼難過不可?不舍一定會有,但不需要難過,不需要哭啊!哭得眼睛腫起來,跟金魚一樣大,有些金魚不是凸眼的嗎?反而應該感念諸佛菩薩的慈悲、上師的加持,令先人得以度脫,這是幸福的事情。
如果你們現在死,也是很幸福的,因爲還有我在;若不幸我先死,你們比較晚死的話,那可真的要哭了。但我希望你們通通在我之後死,可以自行頗哇解脫,不需要依賴上師。現在好好的修,上師也是很不可靠的,忽南忽北、忽東忽西,到哪裏去找?死亡的時間不能預約,說:「仁波切!我跟你預約下個禮拜叁。」這不可能的事啊!播下有毒的種子,就無法長出可用的藥材,多種善因,非常重要!以上是對因果的簡單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