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紐涅觀音齋戒開示摘錄(一)
時間:96.12.28
地點:如來殿叁樓
說明齋戒
八關齋戒有顯、密之分,戒律雖然一樣,但所依止不同,差異在于藏傳佛教將八關齋戒與千手千眼觀音密法結合爲一。
紐涅有齋戒及斷食兩個含意。齋戒期間,最重要的是守戒及持齋。齋戒指八關齋戒,前五戒是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竊、不妄語、不飲酒,與居士五戒相同。第六戒爲不塗飾香鬘,第七戒爲不伎樂歌舞,亦不觀聽,第八戒不坐臥高廣大床。
齋食,即過午不食,爲第九條。前八條屬于戒律,第九條過午不食屬于齋法,總稱爲八關齋戒。關是關卡,有保護之意,保護我們的身語意不造惡。
「紐涅」乃是千手千眼觀音的齋戒加上斷食,第二天過午不食,第叁天斷食。有關「紐涅」的緣起、功德及如何修持,在《紐涅閉關講義》中有非常詳細的講述,不再重複。
齋戒的動機
身體得來不易,然而許多人卻不了解「身」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從我們入胎、出胎,一直到老病、死亡,所受的苦遠遠大過于快樂,但大部份的人卻只在意追求短暫的一絲快樂,而忽略了長久的痛苦,因此經常身在苦中不知苦,更以苦作樂。如果一味只看些許、短暫的快樂,而忽略了痛苦恒長久存,或是甘願受苦,終將注定活在輪回之口。
古德說:「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身體是一切善惡的奴隸,用來造惡或是成就解脫,端看自己的動機。
身體的殊勝難得之處,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身體可用來修行。身體若不用來修行,便毫無殊勝可言。六道之中,唯有人道可以修行,這也是苦樂參雜的人道最殊勝之點。
人應當活在善願之中,而非活在欲望之中。當欲望轉化爲利他之時,善願便形成了。基于對身體的了悟,建立正確的修行動機,同時依照自己的人生曆練,開始對人世之苦有深刻的體悟,以此動機修持齋戒,最爲殊勝。
持戒的功德
《叁昧王經》雲:「經恒沙劫數,無量諸佛前,供養諸銅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聽,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褔甚于彼。」
在這部經中,佛陀告訴我們,經曆了恒長的劫數,期間向無量諸佛供養無量經幡、飲食、明燈、花鬘等等,如是功德將不可計量;但若能在末法時期,佛教即將滅亡之際,持守戒律一日夜,此功德更勝于前。
所以雖然身體是無盡苦果、無盡苦器,但俗義谛一體兩面,二元相對,如何轉苦爲樂,轉輪回爲涅槃?其關鍵在于「清淨持戒」。
及時修行
修行並非等到老的時候才修,也非有閑暇時才修。老了體力不濟,拜大禮拜就趴在地上起不來,怎麼修?
對無暇修行的現代人而言,持守八關齋戒是一種方便,依此方便逐漸堅固出離心。出離,有人說出家,但無論是出離或出家,對生死輪回、快樂痛苦若缺乏正確的了知,那都只是表相,是自己騙自己。
以大悲心受戒
受戒或修行者有兩種,一是凡夫,二是菩薩。凡夫厭離生死煩惱痛苦,自我欲求解脫,此爲小乘。大乘的行者稱爲菩薩,心生大悲,而求大覺;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救度一切苦難衆生。
問:菩薩的大悲心從何而得?
答:從佛而得。
問:什麼是佛?
答:具有大悲心,爲饒益一切衆生,行不可思議事業者,是諸佛叁門之所爲。換言之,佛的身語意所想、所行,皆是爲饒益一切衆生,即便呼吸出入息,亦是爲饒益一切衆生,此即是佛。
明天早上向上師、叁寶祈求戒律時,諸位務必生起菩薩的願心,期許自己必行菩薩道,以如是大悲心受戒,是最圓滿持守八關齋戒的動機。
謹慎持戒
身語意叁門皆須持戒。身體的持戒是不做無意義的事,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飲酒、不唱歌跳舞、不擦粉抹脂、不坐臥高廣大床、過午不食,此等皆爲身戒,應當嚴加持守。
語戒指不妄語。語的本質是離言,亦即不說話。爲了令語保持清淨,齋戒期間要求禁語,用意是令心不散亂、不胡思亂想,手語、紙條皆嚴格禁止。語也要守戒、持齋。
心中保持正念,不要心猿意馬,想世俗的事情。能觀想千手觀音最好,若不能,則保持無念。心的本來面目即是無念,但並非昏沈。無念是有覺知的,對外在所發生的一切清清楚楚,但不受牽引,這是需要訓練的。
齋戒不僅是身體受齋戒,語、心也要受齋戒,如此身語意才能夠圓滿八關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