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分段貫釋▪P3

  ..續本文上一頁,以爲確有智慧可得,有衆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微細的法見不曾淨,所以不到究竟涅槃地。從前阿難問佛如何是煩惱地獄種性?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如我能布施,因見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厭惡,是煩惱地獄種;我能持戒等等,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厭恨,是煩惱地獄種。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是名染法,染糊塗了。況且有智無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別爲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成無上菩提,世尊當時並不取以爲勝,因爲知道性空!實無少法可得,不過名爲菩提而已。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才是挂礙淨盡。

   【以無所得故】 這是總結一句,極言上面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細推求,實無所得。以上十叁句判爲法用分,爲第四段,說空了之後,般若法用自然啓發,也不受法縛了。

   【菩提薩埵】 簡稱就是菩薩,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薩,又名開士、大士;又薩埵譯爲精進勇猛,堪以荷擔如來事業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他因爲依自性的金剛般若,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所以有下面實證的受用。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更不能圖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名利的心不死,永無出頭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總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實實,真參實究,決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語玄妙上求,絲毫擋不住生死的。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心無挂礙】 這個心,是毫無挂礙,人空法空,寂滅輕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出世間一切一切皆量等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有,了無挂礙。心且不有,挂礙何依?苦厄安在?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心裏既是淨空無見,白天沒有想象,夜間自無亂夢,正如千眼千手,圓照十方,豈有顛倒?凡人恐怖,先有一個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兩個生死已了。菩薩再來世間,是大悲願力,不是業力,自然沒有恐怖,顛倒夢想,都遠離了,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境界了。

   【究竟涅槃】 這涅槃是清淨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這究竟涅槃是佛位,名爲無余涅槃,連涅槃亦不可得。所謂成了佛,也沒有成佛的法見。本來涅槃是對生死說的,既本來沒有生死,亦安有涅槃,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這是菩薩的果德。

   【叁世諸佛】 無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統包括叁世一切諸佛,不問已成未成,都是一體平等。須知釋迦彌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衆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棄,也不可輕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也無不由此法門而得無上菩提。一切大智慧,無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啓發的意思。這個得,正是無得之得;必得心中了無所得,然後本來的面目斯得。此時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寂然不動,而妙用恒沙,由此啓發,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羅是無上,叁藐是正等,叁菩提是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言佛的意境。你想連佛也不能離此法門,衆生豈可自外,另覓途徑,豈非顛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適以自誤!

   以上十句判爲果德分,爲第五段,是說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礙才算淨盡,才是究竟涅槃,都賴觀空成就,並無別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經,專說此法無實。下面再翻身過來說個無虛,金剛經說:“此法無實無虛。”要人不要執實,也不要執虛,正顯般若無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層講,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沒有法,更談不到無實無虛的了。所以說,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以下是轉入無虛,點明一知字的妙用。這知字是靈照覺知,表明悟後的意境,仿佛是轉而爲有;不知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時的緣生,暫時的法用,即是知而無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無生的道理,就不能證知真空的道理。前說一空字,是般若的體;此說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無可形容,無可言表;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惟有神會,惟有贊歎,正是冷暖自知的時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六句是贊歎的辭句。咒是密意,以決定如是曰咒,如軍令嚴速曰咒。以無所不包謂之大;以無所不通謂之神;以無所不照謂之明;以無可比對無可再加謂之無上;以畢竟平等謂之無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滅無住的性體中,能啓發恒沙妙用。六祖雲: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爲無實之體,此爲無虛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想世上的人,沒一個人沒有挂礙的痛苦,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爲證知分,分第六段,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從自性上用功,經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總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不能啓發。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因爲怕持的人著了解釋,反而添知見,心亂了。但此經是自利利他的,終不能忘記衆生,離了大悲本願。姑將咒義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說度過去呀!度過去呀!波羅揭谛,是向彼岸度過去呀!波羅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過去呀!菩提薩婆诃,是速速證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爲秘密分,爲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沒法出口的意思。

   佛說的叁藏十二部,總是說個心,這心經是說心內精華。大凡人有七個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個是六道心,每日流轉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叁惡道心,總是無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並且不知道什麼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惡心的分別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還有第七個心是空心,是無上的心,是無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淨自在的心;這個心不是修證到是不會知道的,連二乘人和權乘菩薩也不會知道的。佛說:微生蟲到處可去,只是火裏不能去。衆生的心到處可緣,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個心。這個心是出世的心,明了這個心,去成佛就不遠了。衆生在此岸,是六個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個無心的心,正是毫無挂礙的心了。但人不從六個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從煩惱上參透,挂礙上打開,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裏,必要從泥裏拔出來,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資糧。人先要明白煩惱是什麼?還是我的六個心。你且息下了,心空無著,才見那無心的心了。從來修佛道的人,以爲是出世看得輕,不值得理他,平時就不在人事上練心,于做人道理全不講究。孝悌是根本,忠信是法用,是盡人道的根基,正是成佛的本錢。大乘佛法,首重根本,所以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間不會背師忘道,自入歧途。你想五蘊法見都空了,那貪根已斷,名利心又附在何處呢?所以奉勸世人讀經要照經去做,第一步求得明心的法門,一門深入,見到了實相,自然般若開了;第二步有了辦法,在人事上磨練,掃蕩習氣;此時有進無退,直到成佛。但此生只可見性成佛,除淨習氣,還得多世,不用功還要遲下去;不過見性後,就世世不退轉了。這個經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的法行;須自作觀行,即是觀照般若;啓發般若後,見到自性,開了智慧,這是實相般若;此時歸宗唯一的門路,由此永斷無明,了脫生死。文雖二百六十個字,足以蕩空掃有,實證菩提,菩薩與叁世佛,均不能出此範圍。此經雖有七譯,經義實是不二,彙萬法以歸一,更破一以歸宗,無心可心,無經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一個字,就是點明一切性空的道理。願行者須從自性的道理上會,不要在文字的道理上會。把心空了,才可以和心經相印,是謂印心。

   講心經竟。

   佛曆二五一五年歲次庚寅九月同人敬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分段貫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