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淺釋 第五講 結語 四、大手印要中要

  四、大手印要中要

   心注眼,眼注空,爲一切要中要。(須參仰兌修法)”

   “心注眼,眼注空”。我們平時作功夫,心要警覺,心看著眼睛,所謂“心眼”。白居易晚年有詩句:“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就提到“心眼”。眼睛看著空,即心眼觀空。就是把一切空掉,一切都不可得。看到任何東西都不挂在心上,等于沒有看到。盡管見而無所見,不是把眼睛閉起來不見;盡管聞而無所聞,不是把耳朵塞住不聞。“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之,不著見聞。”這樣作功夫,決定能成大道。“爲一切要中要”,這是一切心要中的心要。修法要有訣竅,這是所有訣竅當中的最重要的訣竅。這個“要中要”,可以參照“仰兌”所說。仰兌,是密宗的一個法派。意即一切法不可分,五趣衆生都是清淨身。清淨身就是法身,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之身,都是清淨法身。正如永嘉禅師《證道歌》所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這是到家人語。密宗修到無上部,便與禅宗合轍,所以說禅宗是“大密宗”。

   非經密乘第四灌頂之大手印,不能稱爲大手印。”

   這裏是講密宗關于“灌頂”的規定。我們稍微解釋一下“灌頂”的由來。灌頂是古印度的一種風俗習慣。太子即王位的時候,就要給他舉行灌頂儀式。要用四大海的水,把珠寶、香料、珍奇之物放在海水裏面。然後騎上大象,順著象牙把水灌到太子頭上。用這種形式祝福國王安樂、健康、長壽,祝福國家太平、國富民強、人壽年豐。灌頂是吉祥的象征。釋迦牟尼佛恒順衆生,順應這種風俗,也給大衆灌頂。于是,灌頂儀規就在佛教裏流傳下來了,密宗就很講究灌頂。但這裏講的“第四灌頂”是怎麼回事啊?密宗講究四種灌頂、五個地方,下面解釋一下:

   第一種灌頂:光明灌頂。放光照佛子的頭頂。

   第二種灌頂:甘露灌頂。用甘露水給佛子灌頂。

   第叁種灌頂:種子灌頂。觀想一個種子密咒,觀想到行人的心裏去。

   第四種灌頂:執印灌頂。手結印契,加持于行人的五個地方。

   這五個地方就是五方佛,故第四灌頂又稱“五方佛灌頂”。

   第一個:中央。大日如來(有的經上說,是阿彌陀如來)。表示法界體性智。在行人的額頭上。

   第二個:南方。寶生如來。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

   第叁個:北方。不空如來。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

   第四個:東方。阿閦如來(不動如來)。表示大圓鏡智。在行人的心上。

   第五個:西方。阿彌陀如來(有的經上說,是大日如來)表示妙觀察智。在行人的咽喉。

   舉行五方佛灌頂儀式,在行人的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加持,叫做“第四灌頂”。密宗規定:必須經過第四灌頂的儀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這個法。若沒受過第四灌頂,就不能算是大手印。其實,這種人間的灌頂儀式只是個形式而已。真正的灌頂,要等到你證到等覺菩薩,受十方諸佛的灌頂,那才是真正的灌頂。印度是佛教的誕生地,印度國王傳位的時候采用灌頂的形式,釋迦牟尼佛也用這種形式給大家灌頂。于是,灌頂儀規就在密宗裏流傳下來了。現在,密宗傳法時都要爲學人灌頂。

   真實法爾,即是真正大手印。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

   “真實”,只有真如佛性才談得上真實,故稱“實相”。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法爾”,本來如此。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如此真實,與修行無關,本來就光明無量、妙用無窮。因爲被無明遮蓋,便起現爲凡夫(這也是妙用)。真實不虛、法爾本然,“即是真正大手印。”大手印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這是真正的大手印。第四灌頂只是形式,未必是真正的大手印;結個手印、修個法,也未必是真正的大手印。真正大手印就是我們的真心,它是不需要修的,它是根本沒有修整、沒有散亂的。若有散亂才需要修整,它沒有散亂,修整什麼呀?“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當下認識真心,這才算真正得到大手印。當下認識真心,保護真心,使真心不跟境界跑,這是密宗最上乘的法門,禅宗也是如此。禅宗學人問師父:如何是佛?師父說:我給你講,恐怕你不會相信。弟子說:師父講誠實話,我怎麼敢不相信呢?師父說:你若相信,你就是佛。弟子當下了悟:噢,原來如此!弟子承當之後,綿密保任,幾年功夫就證成大道。他之所以能成道,是因爲能直下承當,作功夫綿密保任。密宗的最上法門和禅宗一樣,它也這麼講,你現在知冷、知熱、知疼、知癢……這知覺性,就是你的真心,你時時保護它就行了。你要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法身的妙用,通過境界識得真心。真心如鏡,境界似影,只認鏡子,不認影子。這樣作功夫,就是最上乘的大手印,就是最圓滿的法門,就是最快的成佛之道。

   ““空、樂、明(明又稱智慧)”,空即無念,故又稱“樂、明、無念”。”

   我們在前面講“道驗”的時候講過“空、樂、明”,是在用功修道的過程中自然生起的叁種覺受。明不一定是亮光,是指心光發露,所以明又稱智慧。沒有妄念而了了分明,心空如洗,就是“空”的覺受。“空即無念,故又稱樂、明、無念”,有時候也把“空、樂、明”稱之爲“樂、明、無念”。樂者,輕安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任何世間快樂能夠比擬的。明者,真心妙明。佛性光明大放,般若智慧顯發,必是光明磊落、潇灑自在。無念者,未必一個念頭也沒有,有念而不住,當體即空,謂之“無念”。

   前面講“道驗”的時候已講了很多,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不起修正心,又絕無散亂,以守護自心。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即是善守護叁昧耶。”

   不起修正心,即剛才所講的“不修不整”;又絕無散亂,即剛才所講的“不散亂”。不修不整不散亂,即其最上法門也。“以守護自心”,以此最上法門來守護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是本覺智慧,它本來無相,本來無住,本來不動。它遍虛空、滿法界,本來沒有散亂。無論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它都是常恒不變的。因此,我們在做保任功夫,即守護自心時,不要起任何對治、取舍、修正之心,時時處處放下一切,空靈無住,方與真心契合。這樣才能證成大道。

   無住者,沒有執著;無緣者,沒有攀緣;任運者,隨順環境。一切都是應因緣而起,不要隨著緣起而動心。環境是怎麼樣,我就怎麼樣。環境變化,我就跟著變化。不要加上任何主見,隨順一切因緣。如果你要自作主張,要這樣,要那樣,或者勉勉強強地隨順,那就不行了。“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者”,象這樣無住、無緣、任運,即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即自性也)。違越,就是違背、越軌。自性本來是不動不搖的,你卻動搖不定;自性本來是不來不去的,你卻來去不停;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你卻生滅不已。這就是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你卻動動搖搖、來來去去、生生滅滅,不相應啊!我們要時時刻刻與本性相應,無住、無緣、任運,在在處處不違越自心明淨本體。若能這樣的話,“即同手執明燈,照破黑暗”,就象是手裏拿著一盞明燈,黑暗都被照破,眼前一片光明。前途坑坑窪窪也不怕,夜間走路也不怕。要想不跌入深坑,就要照破黑暗。不然的話,前面有坑,你也不知道啊!所以,我們面對境界不要動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如果你看到很好的發財機會,心就動了,這發財機會很可能害了你。爲什麼這樣講?若你發了財,綁票的來了,把你綁去,敲詐勒索,豈不成了壞事!唐朝的龐蘊居士,他把萬貫家財都沈到湘水裏去了。他說:“金多亂人心。”財寶一多,心裏就亂,也惹人眼紅,擾得你不能安穩。它是禍水,不要它!如果我們只認妙明真心,不隨境界走,不被金錢、美色等所迷,佛性就會時時現前,心就不亂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一定要“一心不亂”,心一亂,就不能往生了。

   我們要時時處處無住、無緣、任運,與自性心淨本體不相違越,就象手執明燈,照破黑暗一樣。若能這樣,“即是善守護叁昧耶”。叁昧耶是什麼?就是平等、誓願、不違越。平等者,佛與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自心明淨本體完全一樣,沒有高、低的差別。本來沒有苦海,只因衆生妄執妄取,才幻現出無邊苦海。誓願者,要使大家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要發大誓願救度衆生。要向地藏王菩薩學習,“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向普賢菩薩學習,恒順衆生,和衆生一起在六道裏滾。不違越,剛才已經講過,這裏不再重複了。我們要時時處處警覺,不要爲境所迷,時時處處除垢障,把我們汙染的習慣除掉。如果稍微受點挫折,就打退堂鼓,哎喲!這太苦了,手又痛,腳又麻,不修了、不修了。心裏悶,好難過,還是散散漫漫的好,去看看戲,或者和朋友聊聊吧。看著、聊著,不知不覺就到叁惡道裏去了。真要了生死,就要發大誓願,不能怕吃苦,要于行住坐臥中努力用功。僅靠兩小時,叁、四小時的打坐還不夠,還要時時刻刻警覺,不爲境界所迷,保護清淨的本性。這就是“善守護叁昧耶”。

   如分別執著,豈唯違犯叁昧耶?!”

   反過來說,假若還是分別不息、執著不舍,那豈止是“違犯叁昧耶”?那不僅僅是違犯叁昧耶,而是六道輪回的種子、地獄的種子。分別執著,分明是妄心亂動、不肯放下一己私利。這樣修法,如何與虛闊大道相應?諸位注意!不分別絕不是不知好醜,我們講的是不能“分別…

《大手印淺釋 第五講 結語 四、大手印要中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