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淺釋 第二講 大手印之見 叁、曹洞五位君臣

  叁、曹洞五位君臣

   我們講這些道理就是讓諸位明白,色聲都不可得,時時空淨其心,保養真心。不保養真心是成不了道的。要保養真心,首先要知見正,見到真心本性。爲什麼要這樣呢?我們可以用禅宗來印證。有人要問:我們講的恒河大手印是密宗,怎麼用《五燈會元》的禅宗公案來印證呀?因爲密宗講的道理和禅宗、淨土宗完全一樣,無二無別。大凡佛法所有的宗派,名相雖有不同,而至理俱是一樣,故淨就是密,密就是禅,禅就是淨,都是佛所說的成道之法,只是用的工具不同而已,證得的道果無有二致。恒河大手印是密宗最上乘的密法,與禅宗太相近了,所以必要用禅宗的道理來印證。禅宗五家中的曹洞宗所說和密宗最相應。曹洞宗講五位君臣,講五個位置,讓我們由凡夫知見而開佛知見。開佛知見,就是見道位,進一步是修道位,修道位之後,就是證道位,證成功佛果。五個位置有叁個漸次——見道位、修道位、證道位,和大手印所說一樣,大手印首先也是見道位。

   曹洞宗是怎樣來見道的呢?它講正位偏位,正位表示體、空、理,偏位表示用、色、事。

   第一個位置:“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此爲凡夫位。凡夫就象“叁更初夜月明前”那無月亮之夜晚,一片漆黑。何故?因他不知佛性爲何物,只認取外面的色相,被無明遮蓋,其心一片漆黑。“莫怪相逢不相識”,我們大家時時刻刻都在佛性當中,與佛性時時相見,就是不認識。我們大家在飲食起居日用當中,不是佛性起作用我們怎能動彈?比如早晨起來洗臉、刷牙、上街、買菜、上班、工作,這是誰在做啊?這是誰呀?我們不妨象禅宗問“念佛是誰”那樣問一問自己。你們說不是本性是誰?既是本性,爲何相逢不相識?不要埋怨本性難識,其實是我們著相、無明、無智慧的緣故啊!無明者黑夜也,漫漫長夜裏,相逢如何能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隱隱,即不明顯。平時執著的習氣隱隱在那裏作怪,只顧往外面貪取、追求、執著,不願回光返照,看看能動的是誰,能起作用的是誰。如能回光返照:這是誰呀?那就認識了。所以,正中偏,就是說我們本來就在理體、佛性的正位上,但是不知不覺,因此便落在偏位,在偏位上著事相。正位是理體,偏位是色相,正位是空,偏位是有。空有、理事、體相,都是相對的,是正中有偏,著在偏位上。禅宗的五大宗派,接人方法不同,曹洞宗講的道理容易明白。這是第一個位置——凡夫位,不認識佛性。

   第二個位置:“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見道位。此是偏位的日用當中現理體了,即在穿衣吃飯當中時時刻刻體會到這是我的佛性在作用,見道了,即見道位。前面講一片漆黑,現在明亮了,失曉即破曉了,天要亮了,日光顯現。老婆他說得很妙,老婆婆何意也?老婆者白發也,天快亮了,故顯白了。逢古鏡,照鏡也,鏡子是亮光的,比喻有光明。老婆逢古鏡,天破曉了,光明顯現了,用功的人用到這晨光,見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說“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鏡子中影子顯現出來了。分明,清清楚楚,觌面,面對面。你和鏡子裏的影子面對面相見,鏡子裏現的影子就是你,你就是鏡子,除這影子之外,還另有真的嗎?除了這影子之外就再沒有了,所以說“分明觌面別無真”。如靈雲開門見一片盛開的桃花,豁然大悟,噢——!不是我的性顯現這個相,是誰顯現呢?離開我的性哪裏能見到這桃花呢?反過來,離開桃花這影子,又哪裏能顯現我的性鏡呢?所以,他回光一瞥,識得這分明觌面別無真的,見到本性了!又如洞山祖師也是在過河時看見自己的影子而開悟的。當時他曾問有關無情說法,師父對他講了,雖有醒悟,但並未徹底明白,還是有些懷疑。有一天,他要過河,低下頭來卷褲腳,看見水中有自己的影子顯現,“噢——!”才豁然大悟,並做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聞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這個偈子是什麼意思?“切忌從他覓”,我們修法學道不要向外馳求,不要向別人去求,要自己悟出來才是真實的。比如我們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祈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來拉我,來拉我。這就是從他覓,那就不對了,所以蓮池大師說念佛是“聲聲喚醒主人公。”念佛是把我們自己的主人公喚醒,不要昏迷,不要睡著,不要著相了,要清醒啊!萬象都是心中的影子,不要著相啊!我們的知覺性,就是佛性,就是阿彌陀佛啊!你從他覓,就是向外取。向外祈求,要阿彌陀佛來拉你,那就錯誤了。阿彌陀佛是興無緣大慈的,無人不接,無人不救的,但不是拉你,而是放光照你,放光接引你,你到那光明中就行了,你想要阿彌陀佛來拉你,那是不行的。所以永明壽禅師說:“行人淨業成熟,心地清淨,與佛相應,方見佛現前,接引生西。佛雖現前,實無來去。如月在天,千江萬水,一時俱現,而月實無分。心猶水也,如心不淨,猶水混濁,而不現影。故心顛倒混亂者,佛雖放光接引,猶生盲不能見日。”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們念佛的心就是水,水若清淨,月亮影子就顯現在水中,你心中就現佛像了;念佛的心不清淨,月亮雖一樣照著你,但是你的心是混濁的汙水,那月亮的影子就現不出來了,阿彌陀佛不見了。所以“切忌從他覓”啊!倘若你向外找、向外求,則“迢迢與我疏”了。從心外去找,就與佛性相去十萬八千裏了。佛性不在別處,在你面門放光呢!看東西的是誰?聽聲音的是誰?聞到香臭的是誰?說話的是誰?動作的是誰?這不是我的佛性是什麼?你爲什麼從他覓?“我今獨自往”,現在我無論何時何地,對外面的東西都不取不舍了,都是“獨自”的,絕對的,都不見有對偶、不見有相對。絕對真心是“獨自”的,絕對的,無一物的,沒有相對的。如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達摩祖師答:“廓然無聖。”梁武帝又問:“對朕者誰?”祖師答:“不識”。爲什麼不識?相對的是你認識我,我認識你;我就一個人——絕對真心。是絕對的,誰認識誰呀?絕對真心,說識與不識,都是兩頭話。若能這樣,那就“處處得逢渠”,就時時處處都能顯現這個絕對的真心,處處時時都能見到真如自性了。“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無不是我的影子,統統都是我的顯現。但“我今不是渠”,我這法身是無相的,雖然影子都是我的顯現,但我不是影子。也就是說,雖然這一切相無不都是我,但我不是一切相,因爲法身是無相的。你就是把一切相統統都拿走,因其皆不是我,也于我無損。因此,不要著在相上,一切相皆不可得,一法不立才對。“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修道人應該這樣子去領會,真心才能夠常住,才能夠與如如不動相契,而不爲任何境物所左右。任何地方都離不開我的真心,如影隨形,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要向外追求。念佛就是念自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使自心醒悟,不要著相了。“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這就是你呀!離開它再去找就找不到了,沒有了。因此,我們再叁指示諸位,這個真心覺性就是我,離開它,什麼也沒有。你如果認爲這個沒有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等五通的,不是真心覺性,那你就錯誤了。因爲你雖經指示而認識這妙明本體——真心覺性,但是,你多生曆劫的妄想執著的習氣多得很,還沒除掉,你怎麼能一下子發通呢?就象一面鏡子上積了很厚的灰塵,如何照物?你必須揩擦,一直到它光亮,就能朗照了。但你首先要得鏡子,若不得鏡子,那你揩什麼、擦什麼?所以,你必先經指示識得妙明本體是什麼後,勤除習氣,恢複我們本體光明,然後起種種妙用,成就大道,一切神通就具足了。所以,圭峰禅師說:“識冰池而全水(全妄而即真),借陽氣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 (凡夫就是佛),資法力以熏修(悟後方可修),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把虛妄蕩光,將汙垢清除),應現通光之用(朗照萬物,朗照乾坤)。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漸熏而發現也。” 我們學佛修法第一要認識本性,肯定這能說、能行的就是我們真心,腳跟立得穩,毫不懷疑,然後好好地保護它,發揚光大,證成聖果。大手印就是要我們首先肯定佛性,然後開始做功夫。這一點如不能肯定,以後就無法下手,功夫就不能成就。所以,洞山祖師說得好:“分明觌面別無真”啊!離開這個影子,再去找就沒有了。佛性就是我們能起知覺的性能,就是知冷暖陰晴,知飽饑痛癢的性能,你要時時保護它。

   最後一句“休得迷頭猶認影”,意即你們自己不要再迷了,不要去追逐影子了。迷頭認影是《楞嚴經》上佛講的一個例子。佛說在室羅城中一個演若達多戲的人,有一天取鏡自照,只見鏡中映現一個化了裝演戲的面像,不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誤認爲妖怪,嚇得他無故亂跑,到外面尋找頭去了。其實頭還在自己肩膀上,並未失去。這就是用比喻來勸告我們不要迷于外相而錯認本來面目。猶認影,你們時時刻刻還是在認影子,其實那影子是你所顯現的幻相,何必去認假作真呢?婦女最放不下兒女,整天挂在心上。男同志呢?年輕的則愛女朋友,年老的則愛鈔票。孔夫子說得好:“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老也,氣血既衰,戒之在得。”這些都是貪認影子啊!不要認影子了,要放下來,“休得迷頭猶認影”,就是在萬千假象——偏——中,識取真心——正——不爲影子所迷了。這是第二位置是偏中正——見道位。

   第叁個位置:“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修道位。前面講見道位。正即正位,正位即理體,從理體當…

《大手印淺釋 第二講 大手印之見 叁、曹洞五位君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