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貴當機
我們修法,不管是修淨土宗,還是禅宗、密宗都要這樣做功夫。比如說我們念佛,要不要修觀呢?觀是什麼?觀就是禅觀,就是修定啊!你念佛名號,要心念耳聞,靜靜地傾聽念佛聲,才能攝心入定,這叫念佛觀。念佛不是唱山歌,更不可一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跟別人講話,那不行!必須修“念佛觀”,觀就是修禅啊!禅有很多種,有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還有外道禅。所謂凡夫禅、小乘禅者,就是心有異計。什麼叫異計?就是心有差別。誤認心和法不是一個路子,空和色不是一個東西,著在相上求色身健康,或是以爲心法不是色法,色法不是心法,以偏空之理修禅等等,都是異計。外道禅呢?也是心帶異計,它不是落空——偏于斷滅,即是著有——著在“陽神、神我”上。以上都不是真正的禅道。我們修禅須先明正因,擺正知見,爾後擇一與自己根性相契的正法來修習,才不致步入歧途。
爲了使大家更明了起見,再將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等複講一下。欣慕佛道,厭離娑婆,這叫“欣厭之心”。在淨土宗講來,這是很好的,要一句彌陀,欣厭具足,就是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脫離這個娑婆世界。這“欣厭具足”在修禅上說來,凡有欣上厭下之心就是凡夫禅,沒有入聖,還是凡夫境界。外道也是欣上厭下,他要成仙,要離開這個凡夫世界。他不明白仙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仙;佛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佛,本自一體,所以欣上厭下,往心外去求,不知道自性是真的,是故名外道。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就是小乘禅。他已經曉得身心是四大五蘊合成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心就是思想,思想就是心,心就是受想行識,與這四大組成的色身合起來稱爲五蘊。四大五蘊合成的東西,小乘禅人曉得是假的,是不真實的。不象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體,認身體是我,要保護它,要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樣樣都要好,就造業受報。小乘聖人知道四大五蘊是假的,他曉得這個“人我”(就是身體)是空而不實的。但是他偏空了。他偏什麼空呢?他說:我出了六道輪回之後,就住在界外淨土(就是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外的淨土),安住這裏不動了。執著這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爲我,“法執”未了,還不知道、不理解一切假相都是我們真心所顯現的妙用。所以叫做雖悟“我空”,但是“偏真”,偏于這個真實不虛的真心,不曉得“假就是真,真就是假;全假即真,全真即假”。
沒有假,哪有真?沒有真,哪有假?所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你在這裏分真分假,還是妄心,有分別啊!如西方極樂世界,大家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娑婆世界是假,所以要厭離娑婆,欣往極樂。這是真假之分。
其實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我們娑婆世界也是真,爲什麼呢?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和諸上善人佛性所顯現,所以是淨土,是清淨心所顯現;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衆生業障心所顯現,所以是五濁惡世。但是業障心——阿賴耶識是什麼呢?是我們的佛性、是我們的真心。因爲,這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心,不是真心哪裏來阿賴耶識呢?之所以稱爲阿賴耶識者,就是它由生滅、不生滅混合到一塊的緣故,把這生滅部分去掉,那就是清淨體了。是故阿賴耶識不離清淨體,它雖然是汙染體,可也是真心啊!
真心是怎麼樣子的呢?它是不動的,清淨時如此,汙染時亦如此。好象我們睡著作夢一樣,一下子受驚嚇了,一下子歡喜了,一會兒做皇帝,一會做乞丐了,而我們的身體未離開床,還是躺著不動。我們的真心它是不動的,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靜、不垢不淨的,它從未動過。一切都是它所顯現,離開它什麼都沒有。所以,你說真,娑婆世界也真;你說假,西方世界也假。
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不能著相。相是什麼?相都是真心的影子,鏡中顯現的影子,莫將影子當鏡子啊!我們只是不要真心中的影子、影象而已,何必認取真呢?所以,說真說假都是我們的妄心分別,它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真即假”,你把分別心拿掉就行了。二乘聖人不明白這個真理,認爲有真的,他證聖了是真,六道輪回的凡夫都是假。所以,這還不是最上乘禅,這是二乘禅。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我們講了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到大乘禅就已經醒悟了,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剛才講了,小乘聖人羅漢、辟支佛,只悟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我就是人我之外有四大種性爲我,人我之外還有法身可修,有佛法可得,有涅槃可證,有生死可了,法還是有。所以,法我不空。那麼,進一步到人我也沒有,法我也沒有,一切一切都是我的妙用真心所顯現,而妙有真心就是性空,都不可得。但是,悟到了人我、法我都空的道理,還不究竟,還不是最好。
最好是什麼呢?最好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假如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別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是佛,谛信無疑,就更進一步了,這是最上乘禅。就是說假如我們領會到:自己的心本來是清淨無染的,本來是沒有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有漏——有思想、有造作的有爲法。無漏——就是一切造作都沒有,法爾如是,一切煩惱都沒有,大智慧本來具足),此心就是佛,和佛沒有分別。這才是最好。
既然我們就是佛,和佛無別,爲什麼我們卻不知道呢?既然心本來清淨,本來沒煩惱,爲什麼我們現有這麼多煩惱,一點也不清淨呢?這是什麼緣故呢?這就是無明做怪之故啊!由于無明之故,我們妄想分別,迷于外境而不自覺,跟著境界跑,隨著妄念流。我們所以造業受報,六道輪回,無有了期,其原因就在于迷而不覺,所以,我不厭其詳地來闡明真理使大家開悟。
一切衆生都具足這個妙有真心,釋迦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爲什麼不自覺呢?就因爲妄念顛倒,執著煩惱而不自知。所以,我們講經就是指示迷津,說明我們本來具足的妙明真心。佛性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面門上放光。怎麼放光啊?看見東西的是誰?聽見聲音的是誰?鼻子聞到香臭的是誰?舌頭說話的是誰?知道酸甜苦辣的是誰?接觸外境的是誰?走路的是誰?做工作是誰呀?這都是我們自性放光的妙用,要認識它啊!假如我們當下悟道,就是頓悟。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如此清淨,本來一點煩惱也沒有,本來具足如來智慧。這個心就是佛啊!不要到外面求佛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不明白這個道理,盲修瞎練,走彎路,兜圈子,兜來兜去,出不去。所以,因地要正,要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都要知道,我們自己就是佛,佛不在別處。你們或者要問:我現在就是佛?爲什麼我不顯神通啊?佛有叁明六通啊!古德說過:“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以消融”。這是個比喻。冬天寒冷,池塘裏的水結成冰了,但這冰就是水啊!識就是認識。識冰池而全水,認識到這個冰凍的池塘全都是水(比喻衆生本來是佛)。藉陽氣以消融,要假借陽光,把這冰融化了。融化之後,方成灌溉之功。冰是固體,不會流動(比喻衆生不具叁明六通)。融化之後,能流動了,就可以灌溉田地了(比喻佛具叁明六通)。接下來:“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薰修”。悟凡夫而即佛,就是我們醒悟了,知道這凡夫心就是佛心。資法力以薰修,資者,資助也,就是假借。用什麼東西資助啊?用佛法的力量,要假借佛法的力量來幫助我們修行。因爲我們悟雖悟了,只是理悟,只是始覺——才開始覺悟。習氣還很重,一下子了不了。所以要借法力幫助我們,時時刻刻薰它,就是假念佛號、結印、持咒、照顧話頭起疑情等方法來薰修,把我們這八識田中的妄種子、汙穢種子薰成淨種子,將習氣轉化爲妙用。
明理之後還須借佛法之力來修啊!不修是落不到實處的、是沒用的。絕不是就這麼一說一理解可以了。不行啊!或許你現在悟到: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放下,一切不執著。但可能出了這裏到街上一逛,馬上就沒有了。有好幾個朋友告訴我:唉!我今天到了火葬場,心都灰了。人一口氣不來,燒成灰什麼都沒有了。還粘什麼東西?不粘了,不粘了!這心死了空了。但是沒走多遠,又什麼東西都要了,習氣重啊!所以我們只好說頓悟漸修。其實頓悟漸修,講起來是不通的,還要漸修就是沒有頓悟,《般若經》就是這樣講的。但是說得太高了不行,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所以《楞嚴經》就講兩種法:“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道理一講,他馬上就醒悟了,悟了之後一切習氣都消散了,都不要了,立刻就空淨了。這種人的確是有,但只是少數、極少數,是上上根、再來人。不是再來人,不可能做到一悟即徹。然而今朝之頓乃昔日之漸也。是從前、從前、再從前,慢慢、慢慢地修行積累起來的,所以今天“啪”一脫就脫掉了。《楞嚴經》說“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這本是講兩種法門,一是圓頓法,一是漸次法。極少數的上上根、再來人,一聞道理,馬上醒悟,一切習氣,乘開悟刹那即已消滅,神通妙用即可發現了。大多數中下根人須于悟後,在事上磨練,漸除習氣而後始能慢慢發揮作用。現在我們不妨將兩種法門合二爲一,就是所謂“理屬頓悟,事須漸除”,頓漸二門合起來修。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根鈍障重,不能頓悟、頓修、頓證,因此只好將兩種法門合爲一門,在理悟後保任,勤除習氣,而漸漸地發通證果。頓悟漸修合在一起,講起來是不通的,但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就可借用。這個道理不易講清楚,我們不妨舉釋迦佛在世時的故事來說明。釋迦佛座下的兩個弟子討論佛講的一句話,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相持不下,就去問佛…
《大手印淺釋 第一講 大手印叁要釋義 八、法貴當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