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證菩提。但定有多種,如來禅講四禅八定,修行人由初禅定漸漸上升二禅、叁禅直至四禅天頂爲四禅定。再上,由空無邊處而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而入非想非非想處,爲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禅定,就是八種定,這是漸次法門修證的定。祖師禅則不然,祖師禅是頓修、頓悟,頓證的。他們不修這種定,而是以極高的智慧打開本來,親證佛性而心貼貼地與定相應的。他們說: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對境不迷惑才爲真定,對任何境界,心都不動搖,不爲之迷倒、惑亂,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動心,看到金銀就貪婪,而于打坐時能入定爲定的。更有人認爲能坐幾天幾夜,或多少年不動是大定,其實錯了,那不是大定,只是滅受想定。他們的第七識法執現行不滅,但以不取外六塵境,妄計識滅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動勝過未入定前,這種不究竟的,不爲大定,所以禅宗不主張修這種定。茲舉一例,以證明之。昔日六祖遇臥輪禅師,臥輪禅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臥輪禅師誇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說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動,任何境界來,都不動搖,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長。看起來這定功真了不起,其實不對。爲什麼?你住在定上不動,死在那裏了。我們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潑潑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裏不動的,所以這不是正定。正定是沒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裏有個“定功”的住執,坐著不動,不能起用,這個定有什麼用?所以六祖救他說:“慧能沒伎倆”,你有本事,我沒本事。講到本事,現在很多的修道人都執著“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無神通,就一點“本事”沒有。他就不知道執在神通上,早就墮在窠臼裏,死在那裏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執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見性成佛,所以盡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將來成魔倒有份。要成佛必須心空淨,毫無執著才行。所以六祖說:“慧能沒伎倆”,我慧能沒有伎倆,就是說你有本事,我沒本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說有伎倆,早已有落處了,本性是淨裸裸、赤灑灑,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才說個有,早不是了,“慧能沒伎倆”,正是拈臥輪的落處。“不斷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斷滅掉,爲什麼呢?我要起妙用度衆生呀,佛是活潑潑、妙用無邊的,不是死在那裏不動的。佛出世說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給我們說法,思想不動能說得出來嗎?所以說:“不斷百思想”。什麼思想都不須斷滅,因爲我們還要它派用場呀!《圓覺經》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下接著就說:“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你要把妄心息滅掉,正念就沒有了,就死掉了,因爲妄心是從真心來的,就像波浪是從水起來的一樣,波浪滅掉,水也就沒有了。假如我們把妄心息滅掉,就變成土木金石了,你還能成道嗎?那就成了大石頭、大木頭、大泥塊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個禮拜,幾個月。幾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沒有用,欲證大道,必須開圓頓解,如實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鍛煉,遠離自心所現妄想虛幻境,方能相應。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茲再舉一個公案以證此說不虛。從前釋迦佛在世時,有個女子坐在釋迦佛邊上入定了。文殊菩薩走來一看,這個女子怎麼這樣不懂規矩,在釋迦佛身邊入定?應該遠遠退到佛後面去才是。故在女子面前彈指,喚這個女子出定,但女子仍然紋絲不動,沒有出定;文殊菩薩見女子沒有出定,就顯神通,把她舉到叁十叁天,那女子還是不出定;文殊菩薩一看不行,又把她打入十八層地獄,仍不能使她出定。釋迦佛說:“你不能叫她出定,下方有個罔明菩薩能叫她出定。”話才說完,下方的罔明菩薩來了,佛說:“你來得正好,你就叫這個女子出定吧。”罔明菩薩就在這個女子面前一彈指,這女子就出定了。這個公案很迷惑人,因爲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是七尊佛的師父,智慧大得不得了,怎麼不能叫這個女子出定呢?而罔明菩薩不過是下方的一個菩薩,他怎麼一彈指就能叫這個女子出定呢?這個公案應從實質上來看,這個女子取相入定,已經是大錯誤。我們剛才講了,你住在定相上,有所住,就不對,要成佛,要絲毫無粘住,活潑潑地起妙用,不可死住在定上。這女子住定先錯,繼而文殊菩薩呢?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是很好嗎?但我們的所謂智慧,是世智辨聰,不是般若大智。要成佛,是要將這妄智去除幹淨才行。你有聰明智慧呀,就是所知障,所知愚,障住你悟道之門,不得開悟。昔日孔老夫子去見老子時,老子和他講:“掊擊爾智”,就是叫他把聰明智慧取消打倒,心中空蕩蕩地一無所有,毫無所住,才能悟道。所以我們不要誇自己聰明,弄小聰明是一個大障礙,要大智若愚,心不動搖,無所住執,才能成大道。心定不動,無所住執,不是象木石般的不知道,不曉得,而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無舍無取無愛無憎的不動心,所以我們要明白,正定是對境不惑,無出無入的,不是死坐不動的。那麼罔明菩薩爲什麼能叫她出定呢?罔明就是要把你的世智辨聰取消掉,罔而無知無著,則般若大智現前。所以這個公案是表法的,不是文殊菩薩真不能讓她出定,更不是罔明高于文殊菩薩。
所以我們要成道,就須去除這世智辨聰,時時心空如洗,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牽,精勤鍛煉,損之又損,方能成就。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既然自性具足一切,無所不有;本來清淨,與佛無二,我們果能心空無染,還有什麼不成就的呢?後來大慧宗杲作了個偈子頌這個出定公案,他說:“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你在這裏搞出定入定,你這個不是正定,是死定,真正的定是沒有出入的,動也如此,靜也如此,不是死坐在那裏不動,而是妙用無邊的,不是說話做事就不在定裏,而是心無所住,動時不見動的。你假如住在靜相上就不是正定。罔明與文殊二位大菩薩尚且在出定入定上做文章,就不免離開本位了。宗下說:“片時不在,便同死人。”離開本位就喪失了性命。所以大慧宗杲禅師的偈子最後結束說:“罔明與文殊,喪卻窮性命。”這兩位大菩薩、佛和女子演個戲給我們看,就是讓我們知道用功怎麼用法,這點非常重要,我們用功千萬不要取死定,要活潑潑的一切無礙。懶融禅師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就是說正做事時,正說話時,我們的心還是無所粘染安住不動,不是坐在那裏不動能定,事情一來就亂了,要動靜一如才是真定。
行是什麼呢?就是一切行持,就是我們的修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爲和造作。見定行叁者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是恒河大手印的叁要素。上面講的見,就是我們初用功時,應當先把知見擺正,方不至走彎路,知道怎樣做,怎樣用功,用什麼東西來修行,所以見是因地法行。我們所說成佛者,是心成佛,而不是身成佛,因地搞錯,果就要遭迂曲。我們知道修任何法門都是修心,要心空淨,無所粘染,方能成道,故須知見正,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根機的法門來修,這個修練就是行。由修法當機而深入禅定開大智慧,才能證成佛果,這個大手印講的是無修、無得、無證、無整、無散亂的大法,指示我們能言、能行、能知、能覺的性能就是佛,叫我們直下開悟見性,不用漸次修行的無上妙法。我們修行的法門很多,有偏、有圓、有頓、有漸。恒河大手印的行法是圓頓中的直指法,叫我們當下見性,不要修什麼法的。但是,不管你有無修法,都由我們的真心所攝持,所以說一切行持皆攝于心,都由我們的心包藏含攝,所以經雲:“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也。恒河大手印雖然直接指示我們當下見性,不用修什麼法,但是見性後,多生妄習不能頓除,所以它也講行,就是于見性後,還須綿密保任,除盡舊習,入無爲本位,再渾化其迹,方能打成一片,圓融無礙。
《大手印淺釋 第一講 大手印叁要釋義 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