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持佛行事業——臺居會聯誼開示
日期:97.11.29
地點:有章堂二樓
由衷地告訴大家:護持佛行事業,不是一時的興致,過程必然會遇到外來與內心的挫折沖擊,會有很多機會讓自己感到灰心。有如此的對境時,必然是修行上哪裏做錯了,或是過去世的惡業成熟。此時,應保持警覺,而非放棄,那是自斷慧命!
我們有兩種「命」,一是身體的生命,也稱爲壽命;皈依發菩提心之後,就具有成佛的「慧命」。許多經典提到,遇到令自己斷慧命之時,甯可犧牲生命,也要保全慧命。犧牲生命,看起來是一件愚笨的事,然而,就心靈而言,則是高貴聖潔的,能令來世的成佛之道增上。但一般人信心尚未堅固,遇到對境時,甯願顧全世俗的擁有,而放棄心靈的成長。
本寺從事的是非營利的佛行事業,成立了臺灣噶瑪噶居協進會、蔣揚慈善基金會、戒瘾協進會,大家願意加入這些事業時,一定要抱持清淨的心。
若無對境,如何修忍辱?從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以「六度波羅蜜」爲生活的種子。初發心的菩薩,首先要行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意味抱著「叁輪體空」的精神,不執著我在行善,不執著行善的對象,也不執著行善這回事。這「叁輪」是因緣和合而顯現,其體性是空。
有人行善樂此不疲,如此是執著「我在行善」、「行多少善」、想要達到哪一品的淨土蓮位。也有人自诩:「我做得比某人多,捐了多少錢。」有這般想法的人,所行的布施不稱爲「波羅蜜」,但布施的功德不會消失。
客觀上,有個「我」存在;但是主觀上,不可執著有個行布施的人。此話看似矛盾,但修行的關鍵即在此,能體會多少,就看自己做了多少准備?我希望諸位是理性的,但行菩薩道時是感性的。若無感性,無法生起慈悲心。
見到在街頭乞討的人,凡夫會想:好吃懶做!然而,若沒有這些餓肚子、無家可歸的人,我們如何行菩薩道?是這些人給了我們機會啊!若能有這番體會,修行就不會思考合不合理,而是把對境當成機會,懂得把握。
我們的惡業何時會顯現?當惡業顯現時,我們又會怎麼想?實在無法得知。眼前應當把握善緣,把握行布施波羅蜜的機會。
過去我對電視弘法不感興趣,對著機器講話並非我的專長。而今,弟子遍布各地,連上海都有,但上師一次只能在一個地方跟一小群人灑下佛法甘露,無法跟更多人分享。末法時期,宗教企業化了,佛法被過度包裝,佛的甘露法藥無法深入民間需要的人心中。
臺居會的年度新計畫是製作分享佛法的電視節目,包括活動、法會,以及街友愛心之家、鹿野苑中途之家、關懷偏遠山區的貧困學子、照顧流亡印度的西藏老人……等等。在座許多人沒有真正參與這些慈善事業,但贊助了經費,希望有機會讓大家深入這些領域。
蔣揚有位董事,每到歲末,就爲偏遠山區的孩子籌措經費,舉辦團圓聚餐,請他們回寺吃飯、發壓歲錢。孩子就是希望!他們有自己的業,我們不能如何,但可以幫助他們。
無論是蔣揚慈善基金會的事、金剛護法會的事,還是臺居會的事,都是導師的事,希望大家不要分別,心想蔣揚的事與我無關,或是金剛護法會、臺居會的事與我無關。
此外,希望將來我們有機會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辦或贊助噶居祈禱法會。據說,祈禱法會最早是第十世噶mb所發起,曾經中斷過,在二十多年前恢複舉行。
未來彌勒佛降世,以及賢劫千佛在人間成佛的地點,都是在菩提迦耶。只要是佛弟子,此生一定要去朝聖,理由有叁:一來,種下成佛的種子;二來,希望彌勒佛降世時,我們也能恭逢其盛;叁來,菩提迦耶是人間唯一可成佛之處。菩提迦耶有一座塔,塔中有一尊七尺高的佛像,最接近佛陀35歲當年開悟的容貌。此生爲人,一定要去朝禮菩提迦耶,否則就枉費了!若真的有這樣的心願,就要開始籌募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