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開示
時間: 2009 年 5 月 3 日
地點:如來殿叁樓
大家早。感恩各位圓滿地完成今天的朝山。
朝山是一種修行,而且是苦修,具足了六度波羅蜜。爲何看似簡單的朝山,就能具足大乘佛教的精華呢?諸位,請用心聽我說。
對大乘佛教的行者而言,修行不只是爲了利益自己,同時也是爲了利益無量的衆生,這是發菩提的種因。所謂發菩提心,是將我們原本就具足的慈悲心,加以莊嚴,讓慈悲心不僅僅是想幫忙衆生解決生死輪回間的苦難,而且是爲了幫助無量的衆生解脫輪回,所以我必須先成佛。唯有成佛,才能具足真正利益衆生的力量,這是發菩提心的要件。
發菩提心有叁款。第一款,牧羊人般的菩提心。將自己當成牧羊人,一切衆生如嗷嗷待哺的羔羊,牧羊人帶領他們逐水草而居,到吃得飽、安全的地方,而牧羊人本身一定走在最後,這意味著衆生都成佛之後,最後我才成佛。
第二款,船長般的菩提心。我們常說:生死如大海,佛法是法舟。真正受了菩薩願,內心生起菩提心時,如果想要與衆生一起成佛,一起登上橫渡生死輪回大海的法舟,所發的菩提心就稱爲「船長般的菩提心」,與船上所有所有的人生死一體,同時登上彼岸。
第叁款,國王般的菩提心。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菩提心是很難生起的,如何稱爲難?要有大智慧、大勇氣。每一個人都想稱王,但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王,猶如一座山只能有一只老虎。大家都想當國王,但無法人人都當國王。國王般的菩提心非常罕見,過去在第九、第十世紀時,有密續行者發「國王般的菩提心」,功德猶如國王一樣,密勒日巴即是典型的大成就者。
知道發菩提心有這叁種,絕不要好高骛遠。牧羊人般的菩提心是最後成佛,船長般的菩提心是一起橫渡生死輪回,國王般的菩提心是我先成佛,再來度化蒼生。即使是傻人,也會選擇國王般的菩提心。然而,不是所有人寶座都坐得穩的。
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所發的菩提心便是牧羊人般的菩提心。他誓願:「衆生未成佛之前,我不願成佛。」此願令人感動、贊歎、學習。很多人認爲地藏王菩薩很偉大,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船長般的菩提心。「地獄」猶如一艘船,這艘船尚未解脫之前,他就不解脫。學習往昔大菩薩們發菩提心,今日所行效法即是。
參加朝山的行者們,你們很了不起,短短半小時可以散步走完的路,汝等叁步一跪,朝山兩個半小時才完成,這種發心是猶如牧羊人般的菩提心。諸位動機非常清淨,朝山不是爲了朝給人看,而是爲了證得解脫的菩提種子,欲灌溉慈悲水。要發這樣的心,內心就要有准備,因爲這條路實在不好走,高高低低,坎坎坷坷,猶似修行的道。
修行之道本來就不好走,跟世俗路一樣難走,但修行的結果是美妙的,而世俗的難途最後是墮在輪回之中,無法解脫。無論做了多少善事,若是未發菩提心、未受菩薩戒,想要解脫則是遙遙無期的。
朝山的動機不是爲了表現,也不是爲了某些原因,例如爲了忏悔,在如此清淨發菩提心的動機之下,則成就了布施波羅蜜。朝山的過程之中,持誦真言,憶念諸佛功德,即是持戒。一路高高低低、跌跌撞撞,能夠忍受艱苦,就是忍辱。堅持到底,便是精進波羅蜜。一心一念,保持愉悅,不渙散,即是禅定。回首時看到舍利塔、看見佛寺,內心生起的感動,便是智慧。在這一刻,沒有雜念,沒有煩惱,內心充滿無限的感激,感激叁寶,感激父母,感激衆生。
如果世上沒有那麼多苦難,我們斷然無法超越輪回。因爲是苦難讓我們受不了,我們才想離開苦的束縛與煎熬。如果人生一切都很平順,要什麼有什麼,就如在天道中享受天人福報一樣。浸淫在幸福中,就完全沒有想要修行的動機,這不叫做幸福,反而是潛藏著危險,因爲你不知道下一世會如何?福報終有享盡的一刻,接下來的輪回,可能比現在慘過千倍、萬倍。
爲人最珍貴的是苦樂摻合,有苦和一點點的樂,至少我們現在聽聞佛法是快樂的。爲人最大的痛苦和悲傷,就是無明,一直不肯相信有未來、有來世,汲汲營營追求現世家庭的快樂、事業的成就。我們恐懼因果,也恐懼業報,卻不自主地經常造下痛苦的惡因,無法控製自己,這是最大的痛苦,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這種苦有其習染,來自過去生生世世的累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習染,不要悲傷難過,應該慶幸,因爲已經發現了!有發現,才有機會可以改變。每個人都有脾氣,當我們選擇修行這條道的時候,脾氣就是首先要改變的。切莫念完經,一樣動怒,嘴巴一樣不清淨。
簡單的朝山,圓滿了豐富的六度波羅蜜,再次恭喜大家!
諸位離開山上之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自己的家,若是遇到了困難,無論那個困難帶給你多大的痛,當你要發作、反擊的時候,請想想你今天朝山的感受,與你所受到的痛苦相比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希望未來一年不是只朝一次山,一年應該朝叁百六十六次。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多出來的那一次,爲自己朝吧!我的法友們,珍惜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