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噶瑪天津仁波切 紐涅法會開示
持守戒律的重要
開示日期:98/12/31
開示地點:如來殿
發心修行,過程必然會遭遇障礙。不用視爲魔考,那是心的幻化與取舍。在尚未成熟完美佛性之前,我們需要上師的加持、以及戒律的保護。
不經長時間饑餓,無法體會饑餓之苦。能深切了解衆生之苦,悲憫自然生起。悲憫與同情有何不同?我們往往見到苦難,才會生起同情心,一轉身離開,同情心也就消失。悲憫心不在于見或不見,即使你在享受的時候,仍會念及諸多叁餐不濟、不舍受苦受難的人,這就是悲憫心。唯有悲憫心生起,菩提心才會發芽。若悲憫心無法生起,再叁念誦發菩提心願文,不過像歌詞,當下有點感覺,歌唱完了,感覺亦不複存在。
悲憫心的生起,仍來自于戒律。戒律是佛法長存、佛教興盛之基礎!只有在戒的保護之下,我們的心才能避免安逸,過于安逸將産生極多煩惱。什麼是安逸,甚至是放逸?──修行佛法很簡單,持守戒律很簡單,但你卻不願實踐奉行,即是放逸。今天在座諸位,能摒除萬難,克服安逸之心,以及外在種種障礙而齊聚在此,准備明日淩晨領受紐涅戒律,殊爲難能可貴!
千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所受八種戒律與顯宗的八關齋戒一樣,唯一不同是顯宗只強調一日夜,早上受戒,晚上回家,翌日天亮自動解戒。這種方便法也很好。藏傳佛教更是嚴謹,紐涅期間,連續受二次八關齋戒。第一天早上受八關齋戒、過午不食;第二天早上再受一次戒,則全日斷食斷水。此乃千手千眼觀音齋戒法門,最特殊之處。
紐涅修法期間,其精神在于持守八種戒律。至于儀軌的修持,若體力不濟、或有所不方便,不需要勉強硬撐修儀軌,可以禅修打坐,但不能曠廢當修當學而放逸睡覺。長期服藥者,可准予方便,只過午不食,不斷食。時代不一樣了,若不再放寬,恐怕受八關齋戒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如此則失去了祖師的加持。
很多人誤會「藏傳佛教好像不需要守什麼戒似的,也不吃素,誤以爲師父也有人可以結婚」,凡此均爲大謬見!藏傳佛教同樣有在家與出家,仁波切也有在家與出家,菩薩也有在家菩與出家菩薩;圓滿的出家就是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戒。但比丘、比丘尼則不被允許修持無上雙運法門。
最近,某些團體對藏傳佛教懷有敵意,有計劃的印傳單渲染诋毀,汙蔑喇嘛是詐騙集團。無法強力發聲護教令人汗顔,在此要特別呼籲藏傳佛教弟子團結、持戒!當大家的戒律均能持守清淨的時候,諸多謠言即不攻自破。
叁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持明戒
《金剛頂密續》記載,密續行者受具足比丘戒而爲僧人,應具足「叁律儀」(叁種戒律):第一、「別解脫戒」。第二、「菩薩戒」。第叁、「持明戒」(密續的戒律)。小乘比丘,僅持守別解脫戒;大乘比丘,必須持守別解脫戒及菩薩戒;金剛乘的行者,則當持守別解脫戒、菩薩戒、及持明戒(密續戒)叁者。
佛說:「凡是想要依止無上大醫王釋迦族之主教法者,當從戒律開始,戒律爲一切功德之根本。」
能持守叁律儀者,即名爲清淨叁戒。「叁律儀」包含總攝佛陀一切法教之精華──「說一切有部」包含于別解脫戒之中;「大乘一切經典」包含于菩薩戒;「密續四部瑜珈」包含于持明戒。
阿底峽尊者將叁律儀分爲上、中、下:別解脫戒,阿羅漢持守。換言之,持守別解脫戒能證悟之最高果位是阿羅漢。中戒(菩薩戒),菩薩持守。密續戒,如來持守。故聲聞、菩薩、如來之戒律,亦名爲別解脫戒、菩薩戒、持明戒。
聲聞的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可從六方面探討:一、戒律的本質。二、詞源學,明白戒的同義詞是什麼?叁、歸類別。四、未獲得令獲得(談如何受戒)。五、已得不壞失(如何持守戒律)。六、補遺(不足之處加以說明)。
事實上,從戒的本質一直說到補遺,即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精神,而不是只有談到戒律,才需要從這六方向去探討。任何所修所學,皆可從這六個方向來分析。
戒律的本質爲何?
本質,Nature。淺顯而言,可從修行人與一般人對事情看法有別之處著眼。譬如一棟建築物,一般人只欣賞外觀是否漂亮,建築師則進一步分析其功能效用之規劃、材質如何?世俗人與志求解脫的佛教徒,對同一事物的看法當然也不一樣。一般人看的是表相,不追求內涵;而佛陀所說無量法門,一再教導我們要了達諸法實相。所謂實相,即是本質。
譬如,了解一個人,可從其人個性、能力、外表等叁方面觀察,即可得知。討論戒律的本質,可從戒之「性相」、「事相」與「表相」等叁方面分析。
(一)「性相」:「性」指的是本體。以現代詞彙而言,就是基本元素。
(二)「事相」:指其作用。
(叁)「表相」(表色):簡言之,「它的樣子」,即是表相。
每一相之中,又包含叁種相。譬如:戒的「性相」,包含「性相中的性相」、「性相中的事相」、及「性相中的表相」,依此類推。
究竟何謂「別解脫戒」?「斷除損他之心,所相應之戒律,名爲別解脫戒。」所謂出家,是以厭離心爲根。厭離輪回叁界之苦,此乃出家之本義,而非看破紅塵。出家修行,也是爲了斷除損害他人之心。
叁界所受之戒律
若對應叁界而言,在我們所處的欲界所能領受之戒律,稱爲別解脫戒。
叁律儀是欲界所受的戒律。色界不可受叁律儀,色界所受之戒律,稱爲「靜慮戒」。無色界均爲聖人,其所受戒律,稱爲無漏戒。(有漏意謂有煩惱,無漏指沒有漏失、無煩惱。)
因此,叁律儀、靜慮戒、無漏戒,可合稱爲別解脫戒之外的叁種戒律。
惡業有身語意叁種:身所造惡業有叁,語所造惡業有四,心意所造惡業有叁。此處所謂的「心造惡有叁種」,指的是「性相」,性相也就是心的所依。心的所依(性相),導致身有叁種惡業、語四種惡業。身語意的叁惡業,即前面所說的性相、事相、與表相。
什麼是戒的「事相」(也就是所依)?
根據聲聞乘傳統,爲什麼要受別解脫戒?受別解脫戒的目地及作爲是什麼?聲聞乘別解脫戒之事相,就是爲求自己解脫。此處「解脫」與「寂靜」是同義詞。小乘行者希望心得到最大的安靜,不再受輪回煎熬,因此聲聞乘的和尚受具足戒,並非因爲恐懼而想要求得庇護,或爲了想獲得世間成就而受比丘戒,與阿難尊者曾爲了求得天界美女而向佛陀求戒不同。
能生起出離輪回之心而受戒,方能成爲別解脫戒的「事相」之表征。如此,才是戒的定義所依,才是受戒的根本基礎。
別解脫戒的「性相」
戒的「性相」,指受戒的動機。受戒的動機,乃源自出離心。出離痛苦煩惱之心、以及斷除損害他人之心,舍離相應一切行。
心所思、以及所接收到外面發生的種種,稱爲「與心相應行」;「與心相應」可分爲內、外。混亂的心無時不刻都與內外相應。受具足戒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要「舍離相應一切行」,讓自心遠離混亂,安住于無念寂靜。所謂涅槃就是寂靜。
身體常犯的叁種惡業、以及語言常犯的四種惡業,這七種惡業,即是損他之心。
受戒的所依
要依什麼而受戒?第一、動機。第二、條件(因緣)。第叁、近處。第四、前行。第五、處 (所處的地方) 。
此處所謂之動機,是指斷除心之叁種惡業;乃至由心之惡業,所引發身與語七種惡,如是十惡業,都要斷除。爲何要持守八關齋戒?亦即爲了斷除十惡業。受戒之後,身語意十惡業,都不可違犯,否則即破戒。
在正確認知之下,才能堅固受戒的動機,這非常重要。若有人前來領受斷食齋戒,是爲了減肥或自虐,請立即修正此錯誤心態。
八關齋戒是佛陀爲令家居士亦能體會出家修行生活,所權施的短暫出家戒律。清晨受戒之後,諸位即等同出家人,只是沒有剃發。如果剃發卻不持守戒律,那也只是擺個樣子。
別解脫戒有七種
《阿毗達磨論》注疏提及,「爲了約束身語不造惡,故名別解脫戒。」受七種別解脫戒之動機,皆爲舍棄十惡業。
所謂七種別解脫戒,即:沙彌戒、沙彌尼戒、正修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男戒、居士女戒。若將八關齋戒也列爲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則有八種。
聲聞乘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叁條,比丘尼戒有叁百六十四條。如何方能受比丘戒?受比丘戒之前,必須先受沙彌戒;受沙彌戒之前,最好先受居士戒。別解脫戒是盡形壽(此生)奉行之戒律。
戒的表相
戒的「表相」,有各自不同的主張,猶如人的外表,各自長相不同。
戒的表相,它的定義又是什麼?
心沒有形色、亦無大小。但可確認,心是有的,但「形而上」,沒有一個心可讓我們抓取。然而我們一切所思所行,全由心主導。心與心的相應行,一切都包含在戒律之中。
所有一切,除了「受」與「想」之外,都是「心所生法」。譬如白天不小心劃傷了,忙著事情,心不在傷口上,比較不感覺痛。晚上一靜下來,疼痛感相對強烈。一般人以爲大腦作用,「想」就是心所想的,未必盡然。有時心裏不想,念頭卻自然不斷湧現。所以,「受」與「想」,非「心所生法」。
戒體
究竟受戒有沒有戒體?戒體是否存在?有關于此,主張甚多。
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一切是有的。受戒是以心來受戒,心是有的,戒也是有的,所以戒有戒體,表色與無表色。「表色」指人,「無表色」指戒;在「受戒的人」與「授戒者」之間,以「得」(得繩)相系。
不同主張出現論辯,「業」到底有還是沒有?若無,因果即不成立。然而,佛法中心思想即是因果業報。此生所造惡業,來世無論投胎何處,都要接受果報。有人質疑,前世已經消失,業如何作用?以何維系?後來就出現「得繩」等許多名相用以解釋,論點複雜。一般人只要相信有因必有果,但並非一因成就一果,就夠了。
經部主張,受戒得戒之後,心開始變化,此即是戒體。
唯識主張,戒體是舍棄惡業的心與種子,也就是習染。
中觀分「自空派」與「他空派」。藏傳佛教依中觀他空派居多。自空派主張戒有沒有戒體?其論述甚多,有興趣者自行研讀。
戒的本質是舍棄惡業的動機,以及心的相應行。
總之,從經部到中觀自空派,戒以出離心爲求受動機,決定不造惡,戒不離心。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對同一件事,立場角度觀點各不相同,故爭論無意義。
以上是分析「戒的本質」。
從詞源學探討戒之定義
戒,梵文爲「西拉」。「西」是「清涼」之意,「拉」是獲得。故「獲得清涼」即戒之本義。
別解脫戒梵文爲「帕迪摩許」。「帕迪」意思是「個人」;「摩許」是解脫。所以「個別自輪回中解脫」,稱爲別解脫戒。
戒律能帶來清涼,避免煩惱炙熱,節製、保護我們的身語意避免造惡業;超越法律,不是束縛。
一般認爲行善布施,有積極的正面作爲,稱爲善。印度思想認爲,避免造惡業,如是行爲將被聖人所稱贊,即是善業。不造惡,即爲善。因此律儀、善業、戒律,均爲戒的同義詞。
佛陀製戒
雖說,戒律對出家人最關緊要;但對所有佛教徒而言,持戒同等重要。即便在家衆,仍必須盡一切可能,圓滿持守居士五戒,此乃一切戒律之根本;所有戒律均由五戒所發展。
佛陀製定戒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弟子犯錯,同侪發現,向佛禀明。佛陀詢問當事人,其人坦白發露過錯,佛予以诃責教誡,禁止日後重蹈覆轍,于是製訂禁戒防護,公告令衆遵守。
譬如酒戒。有位比丘,已修得神通,證量非凡。某天在外喝酒過量,醉倒路旁,吐了一地,癞蝦蟆跑過來舔著他的嘴邊臉頰。其他比丘看見了,覺得威儀盡失,非常汗顔。于是禀告佛陀,始有禁止飲酒之戒。
酒會令心性迷亂。然而,金剛乘舉行荟供時,一定要供酒,象征從本尊獲得加持令我成就。飲酒不醉,即是成就。在戒律之中,酒若用于和合藥,可以開許;其他地方則嚴格遮止。
八關齋戒
第一、不殺生:
起心動念皆不殺生。包括蚊子螞蟻,都不可刻意傷害弄死。受戒期間,眼睛癢,不可搓揉,因爲眼睛裏面有很多微生物寄居,揉眼睛會把它們弄死。跳蚤蚊蟲叮咬,也不可抓癢。嚴格持守戒律,必須做到這個程度。
第二、不偷竊:
心生歹念,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他人同意而占爲已有。甚至,未經別人同意擠他的牙膏,形同偷竊。八關齋戒僅一日夜,時間很短,所以務必嚴格持守。
第叁、不淫:
禁止男女歡愛之任何想法,不要說是作爲了。
第四、不妄語:
戒律之不妄語,是指不妄稱自己成佛做祖、妄稱已開悟而爲人宣說佛法。尚未開悟,證量未達一定境界,就急著要當上師,將有殺害衆生慧命之過,此即爲大妄語。爲了避免語的過失,全面禁語。安住語的本質,靜默不言。
第五、不飲酒:包括吸毒、香煙。
第六、不坐臥高廣大床:
高度超過一手肘,稱爲高廣大床。超過這高度,床下可以躲人,有害清淨。也不要坐舒適華麗的椅子,以免易生貢高我慢之心。
第七、不非時食:
第一天過午不食,就寢前仍可喝水。第二天斷食,連水都不能喝,這是紐涅很嚴格的不非時食。
第八、不著華鬘嚴身,不觀聽歌舞伎樂。
不穿華麗的衣服、不塗香水不化妝、不戴耳環手镯等首飾、不可以看電視、不可唱歌跳舞。
法會期間,許多志工發心護關,從廚房准備膳食、到寮房清潔維護,勞心勞力,十分辛苦!志工由于護關服務,無法依照法本修持,所以我們所修功德,必然要回向給他們。換言之,紐涅護關,與受戒修法功德等同。
紐涅修持的方法,乃結合千手觀音儀軌、以及大乘長淨布薩的傳統。期待大家以最清淨的心,嚴加持守。
願大悲咒梵音永遠缭繞,娑婆頓成觀音淨土!
沐恩弟子 噶瑪戒如 噶瑪慧陀整理
《持守戒律的重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