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進入生命的精華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常有弟子問說:「我自己是迷惑的,爲何我還要貪求有迷惑的東西?」從他們眼神中似是而非的「迷惑」,祈求赦免;這些年來,我不知道在多少人的身上見過。
迷惑,佛教中有個含攝更廣的詞彙:無明。透過它,我們可以試著將這個問題帶出混沌不清的狀態。《大方等大集經》談到:「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從這個起點延伸,環環相扣的因緣之法婆娑起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苦;巧妙相扣成回轉的輪,滾動著心靈,不盡的顛簸。就因爲你不明白生命的生滅現象,卻一味的貪,那個就是迷惑的根。貪著極端的樂,並且以苦爲樂而深陷苦惱。
只有離開極苦與極樂兩端,才能找到心靈平坦的出口。
讓心甯靜下來,不求善,不造惡,保持清晰思維,進入禅定。只有自己才能打開生命解脫之門的鑰孔。上師以善巧的法門,無誤地,指出那一把鑰匙不在外面,亦不在裏面;循著他的指示,以自己修行的經驗,不舍反複思度,直至內心深處。然後放下,只有沈澱。只要靜靜地看它的來與去,不加分別審判。當什麼都看不見時,那個便是精華,你真實看到生命的奧秘,存在與非存在。
只是,人們總是錯過:以失去所有爲恐懼,想要牢牢抓住什麼;結果卻什麼也沒抓住,只留下無盡的煩惱在腦海中。如是錯將煩惱以爲是生命的精華,沈淪其中;不善思惟的無明于焉作怪,你被大腦所控製,只想擁有或抛棄,卻不懂思索煩惱的因緣果,那個主宰人類的大腦究竟是什麼?裏面藏著多少不爲人知的秘密。
在大手印的法教中,必先學習觀察大腦作用,然後進入大腦作用中,保持清晰,只有看,而不加分別,因爲其實煩惱的體性與菩提的體性並無差異。然而,雖然兩者非一非異,本來存在于一切衆生的思維中,但沒有上師的指示,你是無法了解的。
要淨除迷惑的眼翳,唯有修行。一切顯現的本質皆爲法身,不可分割;這深遠的不可思議意義,是如何的赤裸,終究你是要明白的,除了透過這層的洗淨,方爲修行,否則皆爲迷行。但是,微妙的佛法,不在文字語言上,唯有譬喻可說。上師的指點,便是鮮活的轉化,點石成金之術;文字語言外的精華,唯真實的行者親身體驗得以明白。
諸位,修行需有方法,對的方法啊!而不是只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