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古印度時代,有位長者出遠門尋寶,曆盡險難後,發現一座城堡。守衛說,「只要入了城門,就可以得到無盡寶藏,但你必須舍離眷屬。」長者于心不忍,便毅然棄城返家。不料回去後,卻發現親戚們圍繞糞坑四周哭泣,一看,竟然是自己小孩陷溺其中。親戚雖有慈悲心,但沒人願意舍命搭救。此時,長者奮不顧身一躍而下,爲救愛子不避穢臭……這樣的至情至性,佛在《寶積經》中拿來譬喻菩提心。城堡譬喻淨土,長者譬喻大乘菩薩,小孩譬喻衆生,糞坑象征六道輪回,旁觀的親友象征未具足慈悲的小乘聲聞阿羅漢。菩薩本能進入淨土,不再輪回,但念及衆生之苦,便不忍獨享究竟喜樂,故懷菩提心不舍塵世救渡之。
菩提心又依救渡衆生方式,有叁種譬喻:一、如國王般的菩提心,二、如船長般的菩提心,叁、如牧羊人的菩提心。譬如彌勒日巴所發的菩提心,就是國王般的:自己先證悟,爾後再渡人。船長般的菩提心,是願與衆生一道成佛。牧羊人菩提心,是如牧羊者,永遠都在羊群之後,爲保護衆生,直至衆生皆成佛,爾後自己再成佛。譬如文殊菩薩,雖早已成爲七佛之師,至今仍不願成佛……
修行者分上中下叁品。下品只求來生福報,中品是自了漢,而上品的修行者能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渡衆生。所謂菩提就是「覺」,覺悟心性,超越輪回。菩提心可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決意成佛利益衆生的悲願;而「行菩提心」,就是去做成佛之道該做的事。如何圓滿「願菩提心」呢?只要在叁寶前受菩提心戒!誓願成佛,如是便受菩薩戒,永不傷害衆生命。依戒實修,才是真發菩提心。「菩提心戒」就是所謂的「菩薩戒」,有兩個傳承:一是彌勒菩薩的唯識傳承;另一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傳承。
阿底峽尊者曾對發菩提心,提出七要訣: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發菩提心。所謂「知母」,就是要了解衆生皆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見衆生苦如見父母苦,即是己苦。其次,不僅今世父母于我有恩,過去世父母亦然,因此要修行圖報。至于慈心和悲心,雖然一體兩面,但慈心較具普遍性,如母愛子;悲心則有其殊勝難得,如母願代子受難。而「增上意樂」,就是把修行當成快樂的享受,出于歡喜自願,不是被迫;其實若真了解衆生如母,自然會想投入修行利他。至于「發菩提心」,上根器者,當依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先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以及「自他交換」菩提心。我們在禅修調息的時候,通常是觀想吸入光明,排出汙濁;但修「自他交換」菩提心,卻是把衆生的黑業吸入體內,而將光明清淨的功德呼出供養衆生,藉以訓練增長菩提心。從「愛人如己」,而至「愛人逾己」,菩薩的情操何等高貴!更可貴的是,菩提心除了是成佛的決心外,更是菩薩道的生活。當今社會缺乏的是「我願行菩薩道」的情操,嘴上能說善道者,似嫌多矣!
總之,菩提心是覺悟的根本,以慈悲爲基礎。若以牛奶譬喻慈悲,菩提心就是乳酪精華。大乘佛法特別強調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斷不能成佛道。佛道不遠--懷菩提心做每一件事,你就是紅塵中至情至性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