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煩惱障貪瞋癡

  

   每個人在未成佛之前,都有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障」顧名思義,就是煩惱;一切煩惱皆來自貪瞋癡,貪瞋癡有粗重、細微兩類:

   粗重的貪瞋癡,極容易察覺。只要具有是非觀,依循良知,即能了解對錯,可發現自己的貪瞋癡。最大的癡,來自親情執著,尤其孤兒寡母之相互依賴,情愫尤深。長大之後則是兩性感情羁絆,而以單戀爲苦,自己投入很多,卻往往給對方帶來困擾。瞋恨經常表現于不悅情緒,稍有不稱己意,馬上生氣。

  

  人出生之後,自然表現貪欲及存活的本能。初生嬰兒,放在母親的肚子,不用教自己就會爬去喝奶。這實在是生命非常神奇之處;但最大的神奇,就是人實在將貪婪表現得太偉大了。之所以講「本能」,只不過強調久處輪回,執著生命和自我,爲了活下去的種種天賦能力,姑且稱爲本能,但並非衆生本來就如此。否則修行亦無法轉化、恐是解脫無期了。以良知發現貪瞋癡並不難,難在于衆生以貪瞋癡爲理所當然。導致必然結果是,良知被貪瞋癡所蒙蔽,誤以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細微的貪瞋癡,同樣存在于內心對一切的執著,它所執取的是內心所顯現的特征;這種特征,與深厚習染有關,且隱藏于心靈深處,不刻意察覺,還真不易發現。若以理性和感性譬喻,粗重貪瞋癡類似理性,運用理性能克服;細微貪瞋癡猶如感性,明知不對,還是去做。也許譬喻不盡貼切,無法真正形容細微貪瞋癡。換個說法,粗重貪瞋癡譬如見到異性,心生愛慕,想要擁有或付出。細微貪瞋癡猶如毋需見到心儀者,光是望著照片,就目眩神迷了。

  

  在大乘修行五道之中(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進入見道,粗重貪瞋癡即可被清淨;細微貪瞋癡,則要到七地菩薩方得以清淨。

  

事過境遷 該放下了

  

   我們都不想要煩惱,但可曾真正認識煩惱、真想舍棄煩惱?

  

  認識煩惱才能舍棄之,故應視煩惱爲敵人,以佛法對治。衆生最大的無明,就是將煩惱視爲密友,緊緊擁抱,乃至迷失于煩惱的漩渦,被毀滅吞噬無法自拔。分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我、我要的是什麼?深感痛苦,卻不想從苦中出離。若言所有煩惱都是自找的,亦不爲過。譬如人常煩惱得睡不著覺,卻不因想睡覺了,而把煩惱丟掉。

  

  煩惱是可以放下的,不懂得舍棄煩惱的人是無智者。

  

  常聽有人說:「我恨死他了。」他的臉活在你心中,你在恨誰?其實是恨自己。如果有人當真讓你瞋怒不悅,當思惟,這不快從哪裏産生?是從自己的心所生嗎?若他曾傷害你,受傷的記憶仍在,每每勾起傷心回憶,是何等愚癡?傷害既已造成、且已遠逝,若未從受傷的過往獲得成長,反而讓自己沈浸于痛苦記憶,一直走不出來,每次看到他、想到他,就再被傷害一次。但事實不然,對方只傷害你一次,可是你想起一百次,就心痛一百次,九十九次都是自己造作。若將對方譬喻爲凶手,你就是劊子手,扼殺了自己的靈性。

  

  既然學習佛法,就應當從佛法中獲得利益。曾經受苦,更該從苦難中獲得啓發,而不是讓苦成爲永遠的痛。善加思惟,這個苦難是真實的嗎?當真存在嗎?事過境遷,早已消失了。

  

  照照鏡子,再看昔日留下的照片。追溯分析每個時期的自己,二十歲的自己在哪裏?叁十歲的自己在哪裏?四十歲的自己又在哪裏?若你還記得十年前所受的痛苦,那你就應當找到十年前的自己,才能痛苦。可是十年前的自己何在?你會回答「過去了」。是啊,是過去了。問題是十年前的往事,在你心中並未過去,傷痛猶在。這是自己不懂得成長。了解「十年前的我」已經消失,奈何卻無法讓「十年前的事」、「十年前的他」消失。何等愚癡?

  

  每個人的生命曆程中,就是因爲有這些苦難,益顯佛法之珍貴;也只有佛法才能讓我們成長、弭平內心的痛,從苦中獲益。當你明白十年前的我既已不存在,十年前的事也應一並消失,這就是智慧。應該從痛苦與失敗中獲得啓發與成長,而非一直在原地兜圈子,如是才能擁有真正自在的自我。

  

  佛法一直強調,自我不可執著,當破除我執超越自我。可是衆生無時不刻都活在自我之中。退而求其次,活在自我之中亦可,但必須活得自在,而前提是——放下煩惱。

  

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所知的障礙,所知的所知來自學習和習染、來自對世界的執取和分別,這就是所知。真正修行佛法求開悟,必須放棄一切所學,淨除所知障。也許你會想,若無這些知識,不懂得分別,如何在現實社會生存?誠然,世俗生活需要知識、常識、學習、分別,要懂得善惡是非。基于世俗的角度,所知越豐富、越能在現實社會生存。但若站在出世間角度,所知越多,所知障相對加重。越不易接納他人,分別心越強。

  

  未見性之前,一般人心量狹小,尤其常偏私袒護親友所爲。譬如自己孩子出狀況,家長的立即反應常是「不可能,我兒子善良又孝順,絕對是人家害他的。」不是緩頰就是爲其開罪。爲求生存,是非善惡都常顛倒了,更何況正確的善惡標准,也是一時之辨,在某種時空條件下所分析判斷的結果。

  

佛學出離煩惱

  

  許多人問,學佛做什麼?尚未學佛之前,可以如是探索。發現學佛的利益,究竟學佛對我有什麼幫助?肯定它的利益,才開始學修。倘若學佛之後,才回過來問學佛做甚麼?表示這人並未真正學習。

  

  學佛就是學習如何舍棄煩惱,佛法可幫助我們認清煩惱的本質,獲得勇氣智慧選擇不再與煩惱爲伍,從痛苦中勇敢地走出來,住于平安喜樂。

  

  學習佛法從苦集滅道四聖谛入門。「集谛、苦谛」揭示人生是苦,提醒我們觀察並深思,人生的苦是什麼?凡夫經常以苦爲樂,所以備受痛苦煎熬。學會拒絕煩惱之後,才能真正擁有自在的自我。煩惱尚未舍棄之前,「自我」隱藏著痛苦、包藏著傲慢、懷著脆弱信心。因爲沒有信心,所以才會表現出那樣的自我與傲慢!傲慢的背後,絕對禁不起打擊。

  

  煩惱障與所知障、貪瞋癡叁種染汙,一直存于我們大腦之中,此乃輪回之根、痛苦之源。若相信染汙存在,加以執取,本來清淨心即爲之遮障、覆蓋、主宰,猶如監禁在獄。所以學習佛法的目的與好處,就是終止輪回。奈何今日臺灣佛法盛行,卻掉入另一處泥沼,求庇護保佑、求加持。迷失本心,即非佛法。

  

  有弟子說:「痛苦的時候很難觀照,遑論獲得智慧從中解脫。」當然,在痛苦當下,沒有能力觀照這些道理,但必須平常經常思惟,才能預防苦因。大地幹旱,野草滿地,如何防止燎原之火?不斷灑水滋潤,或幹脆割除、先放把火燒了。總不能天幹物燥,又不小心火燭,滿屋堆放易燃物,然後來問上師:「仁波切啊,我要怎樣預防火災?」保險公司也不敢接受這種保險。這譬喻,表示衆生自尋煩惱,不能慎防苦因。

  

  煩惱必有其因,遇到煩惱,應該思惟,用什麼方法可以減輕難題?想到方法即止,不要再于思慮中打轉。若真無法解決,則當了解最壞的結果是什麼?當它發生的時候,即能鎮靜而不亂。

  

  如是,生活中的每一對境,都可以體會苦集滅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