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養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尊貴的 洛本天津仁波切開示
時間:100年4月27日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談談,有關于大乘顯密二宗所重視的菩提心。何謂「菩提心」?如何長養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究竟爲何?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菩提心。菩提心,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成佛之心,然而要真正了解,何謂成佛?以當今世上八萬四千法門、叁藏十二部經典來講,我個人以爲,就是《寶性論》「七金剛句」說得最爲透徹。現在我就引《寶性論》中的第五個金剛句,有關于「菩提」,來跟大家共同分享。
《寶性論》七金剛句:「佛」、「法」、「僧」、「如來藏」、「無上菩提」、「佛的功德」,以及「佛行事業」。第五句「無上菩提」所說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分享的「菩提」。何謂菩提?在《寶性論》中有特別提到,菩提具有八大功德。是哪八大呢?
第一個、就是清淨無垢。
第二個、依道證得。
第叁個、遠離所應舍。
第四個、圓滿自他利。
第五個、所依具十力。
第六個、深廣。也就是法報化叁身。
第七個功德是,時數直至輪回盡,意思是無量無劫。
菩提的第八個功德是,通達真如、安住真如。
以此菩提八種功德,而來認識菩提。另外,菩提也具有八種意義。
所謂「八義」指的是指:
第一義、體性的「體」。
第二義、原因的「因」。
第叁義、果報的「果」。
第四義、事業。
第五義、相應。
第六義、示現。
第七義、恒常。
第八義、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就來談談,什麼是菩提八義之中的,第一義:「體」。
「體」者,「如來藏」也。「如來藏」,即是諸佛善逝之體性。其體性本來清淨,所以名爲體。何謂清淨?所謂的清淨就是,遠離一切的染汙。然而,當我們提到清淨,會經常的誤以爲,沒有染汙就叫做清淨 。如果染汙不見了,但事實上清淨也不存在了。所以說,「清淨」究竟來講,亦是不可得。但爲了方便讓大家了解清淨,因此會特別提到染汙。
第二個,菩提的第二義:「因」。
什麼是菩提的因呢?「因」者是說,佛性本來清淨。諸佛究竟身, 也就是法身,未曾有遮障,但染汙一時伴隨著。所以我們應當要舍離這個染汙。舍離染汙的對治方法有二法:第一個,就是出世間的「無分別智」。這個智慧只有在「正定」之中,才能具足。第二個,是世間的智慧,這一個智慧是在「後得定」之中,才能證得。這二種智慧,也就是證得菩提的因,也是證得菩提的種子。
第叁義:「果」。
「果」是從依正道而證得,所謂得證故有「果」。什麼是「果」?「果」,無疑說的就是「菩提果」。什麼是「菩提果」呢?能夠遠離一切所應該舍棄的,最後剩下的,就稱之爲「果」。簡單的說,成佛就是菩提的果。
「果」也可以分爲二種:一爲「舍離煩惱障」、二爲「舍離所知障」。如是次第圓滿自他二利,則名爲「事業」。事業之所依,就是「相應」。菩提所具有的十力功德而有「示現」,所示現的便是法報化叁身,所以名爲「深廣」。佛的叁身恒常住世,直到輪回空盡爲止,所以名爲「恒常」。這是第七義。最後,菩提第八義所說,就是「不可思議」。菩提示現法身、報身與化身,而來利益無量衆生,故名爲「不可思議」。
好了,現在我們將菩提的八種功德,與菩提的八種意義,來做一個對照:
第一、菩提的八義,「體」所對照的是,菩提八種功德之中的「清淨」。
第二、「因」,所對照的是,兩種智慧。
第叁、「果」,所對應的是,離兩種障礙。
第四、「事業」,所對應的是,自他利益。
第五、「相應」,相應所對應的是,十力功德。
第六、「示現」,示現所對應的是,佛的叁身:法身、報身與化身。
第七、「恒常」,恒常所對應的是,叁身常在。
第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所對應的是,叁身的顯現名爲不可思議。
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來講,菩提心就是利益衆生,所願成佛之心。方才說過,菩提心分爲:「願菩提」與「行菩提」。在《入中論》之中也提到,菩提心是佛子因。寂天菩薩在菩提心中,特別提到了六種譬喻來譬喻菩提心。在這裏,我舉出其中幾種譬喻,與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種譬喻就是,「轉劣爲勝」,譬如冶金術能夠點石成金。當然這是古代的一種傳說。以現代來講,就是將金礦提煉爲純金。發菩提心的功德,也正如冶金術一樣,可以將粗重的凡夫之身,轉化爲尊勝之身。何謂尊勝身?所謂尊勝身,是能夠戰勝一切貪瞋癡無明之身。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有人會說苦啊!我們所具有的這個身體,就會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以密續的觀點,我們這個身體,不再只是有漏之軀,也就是有煩惱的身體,不再只是一副臭皮囊;密續反而是將我們這個身體,視爲極爲殊勝稀有,更勝摩尼寶。爲什麼?因爲唯有依賴此身才能修行,這一身之所以稀有難得,是因爲這一身,用這個身體,可以修行成佛。所以欲得,想要獲得這個身體,我們應當要堅固的來持守菩薩戒、長養菩提心。
在這個人世間,珠寶最爲稀有;而在輪回之中,菩提心則最爲珍貴。《大方廣》這部經中也提到了,一切珍寶中,無有更勝其他最爲稀有;若值叁世諸佛住世,天神、人、聲聞、緣覺,等一切有漏、無漏之善業,不能與菩提心功德較量。這個就是菩提心功德的殊勝!
能夠舍離世間,並非佛陀教導我們要放棄一切,而是要看透自己的心。只要能夠見到自己的心如摩尼寶者,這樣子的人,才懂得舍離世間的擁有,或是失去世間的執著、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舍離。
《瑜伽師地論》在這一部論中,也提到了,菩提有兩種「應斷」與兩種「應證」。所謂的「應斷」,指的是指,要斷「煩惱障」與「所知障」;「應證」,是要證得煩惱障已斷,故究竟離垢,一切煩惱不能夠束縛本具的智慧,故稱爲「清淨智」。第二個,「所知障」已斷,所以能夠證得一切無礙的智慧,簡稱「一切智」。「清淨智」指的就是指,我們本來就具有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由外而得,是本來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就已經具足了。雖然本具的智慧,一時伴隨染汙,但只要我們能夠將染汙清淨,本具的智慧,就能夠顯現。一切智,所說的是,「如所有智」。
智慧啊,一般人都誤將以聰明才智,當做成佛的智慧。諸位大德,其實,世間的智慧、常識,是無法成佛的。但世間的智慧,是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輪回的本質,進而可以在禅修之中,來開啓我們本具的智慧,特別是離開禅修之後,如果心也能夠安住在寂靜之中,以經驗、以世俗的智慧,來對照眼前所發生的煩惱困惑,而不再執著、難過、痛苦,如是,我們便能夠在生活之中,獲得「後得定」,也就是「盡一切智」。
菩提心的功德,要說它,實在是叁天叁夜說不盡。如果做個譬喻──滿願樹。菩提心的功德,就像是滿願樹一樣,果實累累,不可盡、不可數,具有菩提心的衆生,也就是受了菩薩戒的戒子們,你們就是記名的菩薩。首先要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真正想要利益衆生,而不是只有不吃肉而已。當你了解了菩提心的無量功德,進而想要來持守菩提心,單單只是「想要」,這個就叫做「願菩提」;能夠具有「願菩提」的衆生,無論未來往生何處,也都能夠具足穩定的人格特質,不會受到無明煩惱的幹擾;善業無時不刻都在增長之中,就算是在睡覺、作夢善業也都能夠增長。特別是當一個人的修養,是在白天表現出來溫文儒雅,事實上,這還不能夠完整的說明您是具有菩提心的;真正具有菩提心者,就算是在睡覺作夢,夢裏面,夢見了自己的仇敵,仍然能夠以寬愛、保護的心來包容他。如果諸位能夠在夢中,有此夢境的顯現,那就要恭喜大家了,您真正生起菩提心。
願、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離一切的造作、刻意、有所求,唯一只是要證得菩提而已。什麼是造作呢?造作就是扭扭捏捏,很刻意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而「離造作」的意思是說,就像是口渴了, 很自然的想要喝水一樣。想到衆生、看到衆生,特別是看到了很辛苦、很痛苦的衆生,在我們內心深處,就會很自然的流露一種慈愛,這種善良慈悲,就是菩提心的本質,而不是造作出來的,不是做給人家看的。一切操之在我。而能夠快樂的當一位佛教徒,很快樂的來行六度波羅蜜,自然而行,一點都不刻意,這個就是「願菩提」。
何謂「行菩提」呢?當我們能夠完美的領受菩薩戒,並且了解菩薩戒,同時精進來積聚兩種功德福慧資糧,而且非常有興趣的來進入菩薩道,這個就名爲「行菩提」。
世人在人間上,完全是依賴六根、六根識與六塵之相應感受而取舍。因此我們久習輪回之中,所以常常有人一時之間不能夠領受菩薩戒。因此作爲一位戒子,我們應該要懂得以身作則,循循善誘由自身作起,而來影響家人、周遭的朋友,讓所有一切與您有因緣的人,都能夠因爲您的影響,而來受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能夠充滿安詳、和樂、平安。死亡對我們來說,再也不是一種恐懼,而是一種幸福、一種解脫。因爲我們都活在佛陀的保護之下、慈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