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十九日(二):身心的病都來自于需要

  

安居第四十九日(二):身心的病都來自于需要

  

一個居士說,師父,我告訴你,我有憂郁症。

  

我說,我看你一點也不象有憂郁症啊。

  

他說,實際我很清晰,但是我有憂郁症。

  

我說,你不是有憂郁症,實際你有一個大問題——需要同情。他跟很多人講他有憂郁症,就是希望人來關注他。

  

我說,你太辛苦了,你缺乏關注。

  

他說,有時是這麼想,這麼感受的,有時就不這麼想,有時別人關注也很煩。

  

我說,實際從心理講還是缺乏關注。

  

因爲人一有病了,大家的關注力,家庭、周邊、單位同事啊,都心裏一軟,一熱,不行,要關注他!第一次他說我有什麼病,得到關注了,第二次說還挺靈的,就開始給同學、周邊的人講我有病了,慢慢他就開始表現我有病了。什麼病呢?有的病能查出來,有的病查不出來。啥病查不出來呢?——憂郁症。對不對?我憂郁,你不能不讓我憂郁吧,對不對?到哪個醫院也查不出來。心電圖,腦電什麼什麼都查完了,說你沒有病啊。他說,不,我有病。爲了繼續檢查。檢查就受關注。

  

實際我們有時候不是病,是需要。我還是比較嚴肅地講講“需要”這個問題。

  

人饑餓了需要飲食,疲憊了需要休息,受到挫傷了需要安慰,知識匮乏了需要學習,有時迷失了需要指點,有時感到自己的作爲很偉大了需要有收獲,人跟人之間需要感情,親情。人的需要太多了。就因爲人的需要多,需要滿足不了的時候就會留下病,慢慢地,這個“不足”就成病了,包括我們的疑慮病,習慣病,毛病,當然還有身體的病,身心的病,它的主題一定是來自于需要

  

這個關鍵詞要記住。需要,來自于需要。你若不需要,這個病你找都找不來。這個要是傳到網上了,很多得憂郁症的人一下就好了,說原來憂郁症並不是因爲有病啊,是因爲需要,心裏的一種需要,生活環境的一種需要。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際關系太差了,人心的細膩不夠了,關心不夠了,愛護不夠了,同情不夠了,不及時了。現在的房子都是鋼筋水泥做的,都冷冰冰的,所以憂郁症的人就特別的多,就是人需要,需要一個鼓勵。

  

我們的疑慮病,有的人說我有很多疑慮,對這也不信那也不信,這也是個病,他認爲他沒有遇到可信的人,可信的事,可信的法。就象昨天一個人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說“這個荒唐的時代荒唐的世界”,就是說沒有一個可信的。我說那你的心就被荒蕪了,因爲你把這個荒唐的時代、荒唐的因緣當成你的心地所依了,你就歸結到荒唐的結果上去了,人的心就會荒蕪,充滿了不信任的疑慮,就開始痛苦了。這個痛苦跟這個世間有沒有這個事沒有關系,是你緣它了。所以佛菩薩緣的衆生皆是佛。衆生緣的是什麼呢?——千差萬別的因緣。

  

這個地方,我希望大家有個認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需要,特別重要。爲什麼七覺支中有一個樂覺支分呢?就是希望我們在昏沈啊、掉舉啊、失意啊、厭倦啊這個時候去鼓勵一下自己的意樂。從意樂的角度去作意一次,那就不一樣了,心情就換了。如果說我沒有這個意樂,我沒有這個願望,我沒有這個想法,那人就開始麻木不仁,昏昏欲睡了。

  

我們現在人的意樂越來越窄。過去人的喜悅充滿了身心,法喜充滿,他什麼地方都運用法則,喜悅充滿了自己的身心世界,他就神采奕奕的。現在人喜歡的東西是跟貪欲有關系了,我貪某個東西我才喜歡,才有精神,他在貪欲那一刻鍾釋放了自己的精神與喜悅,其他地方都麻木不仁了,沒啥意思,沒啥意思,天天沒意思,沒意思……,到處都沒意思了,就那一點有意思的把他的精神頭給奪完了,那這個人活得就沒味道,自己感覺到也沒味道,所以就有很多人開始殘害自己了。

  

要是法喜充滿的人,或者說善于用法的人呢?你知道這個覺支是你的心,你用這個喜,這個事就可喜;這個事很糟糕的,但你要是用喜支去觀察它,順性觀察它,你也會産生喜悅。在你生命中,這兒也喜,那兒也喜,喜多了,你就感覺這人生還有味道了,就不會那麼多的疑慮與痛苦。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需要是可以自我調節的,意樂是可以調節的。人心裏是松弛的,是如實面對的,是依法而行的,是不染著的,不對立的,那身心中就充滿了輕快、喜悅。你不去固執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不去對抗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不用扭曲的心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不要賭氣地做事情、說話,你這人就爽快了很多,解放了很多。

  

我遇到一對夫妻他們在一起對抗了叁十多年,一張嘴就象敵人一樣的話,兩個敵人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什麼味道呢?天天打仗呗。那實際說很好化解的,首先我們在一起不是敵人,過去是敵人,現在也可以作爲朋友,也可以化解它,也可以看看敵對在什麼對方?是過去的業緣還是現在的業緣?過去的業緣是什麼?現在的業緣又是什麼?我們從哪個角度可以解決它?解決以後是什麼結果?不解決是什麼結果?我們一觀察一對比,這樣一審思,可以了,你的人生就改變了。那很多人爲什麼叫愚癡呢?爲什麼有果報深重呢?爲什麼說他苦不堪言呢?就是固執,迷失,不去解決問題。

  

所以需要,就是要解決問題。我有病,這也是個需要,是心理的需要?是精神上的需要?可以來解決問題。我們修行,也是解決自己的這些“病”。所以佛爲醫王啊!令衆生成就健康!離苦得樂!我們有愚癡病,見思惑就是我們的愚癡病;有煩惱病,貪嗔癡慢疑就是煩惱病。所以諸位菩薩,在這個時代的學習者,要把我們的問題及時做處理。

  

你說我們找別人處理好不好呢?

  

是自己處理不了了,再去找別人處理,只要有一點辦法,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問題推給別人。

  

你說自己拿著問題不是太沈甸甸了嗎?

  

我告訴你,你要是真正知道你的問題所在,你就開始擁有財富了!你把這個問題一解決,你就是大富翁,你就具有智慧,具有福報!你的問題,就象你的存款,你不要把你家裏那點存款輕易都送給別人。有的人說哎呀,我的問題真大呀!真了不起呀,真不得了啊!那就是天大的福報!不要輕易給別人,輕易給別人太不合適了。很少有人會把自己那點存款的密碼貼在牆上公布出來,但是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問題輕易就送給別人了,換來那一點點同情,太不值得了。就象拿摩尼寶換來一點糖豆吃。別人安慰他一句話說,哎呀,沒問題,我可以幫幫你,下次還來跟我講。好了,就賣給別人了。

  

我們的業、煩惱、問題,是我們自身擁有的財富。什麼財富?可以覺悟的財富啊!你送給別人了,你不可惜,我還可惜呢。但你要是真解決不了了,怎麼想了很多辦法都解決不了了,這個時候可以去請教善知識,可以請教道友同參了。一定不要輕易地給人,那樣第一,顯得你不尊重自己;第二,你浮躁;第叁個,你覺悟的機會丟了;第四,你越來顯得越貧瘠。你到處找人說這個那個的,人會說這個人怎麼這麼貧呢?你那個厚重的東西丟了。

  

當然不是讓自己被問題壓垮,不是這個概念,是讓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你要學會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了,一次,兩次,叁次,那你真正具足智慧了!別人再來問題,你說沒有問題,我解決過,我來幫你解決。所以菩薩們,我們要學會解決自己問題的正確的理念。

  

(歲次辛卯六月初五2011年7月5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