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八日(一):從座而起,告別沈淪
《觀無量壽經》有段文字專門提示了所謂的蓮花座——其蓮花座一一葉上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華,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花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
“由旬”是印度的一個距離單位,大概相當于平原四十五裏,丘陵叁十裏左右,山地十五裏。小葉縱廣二百五十由旬,爲什麼描述極樂世界這樣一個花相,或花座呢?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方便,把人的心理舒展的廣大空間,或者說不斷成長過程、綻放的過程,用蓮花的廣大與莊嚴相來描述,我們的感知性就比較強。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所有描述,就是在描述我們這個佛性心地的狀態,或者說佛陀親證的法性運用圓滿、成熟的功德,用我們能理解、能接受的方法傳達給我們。因爲極樂世界的果報差異我們是難以想象的,就象一個人沒去過南半球,你要跟他描寫南半球某些國家、某些風景,是很難描述的。
我們心理如果成熟了這種綻放解脫的圓滿作爲與功德,心地也有這樣博大的內容,那我們所居的國土的依報也會有徹底的變化。就象我們這個雞足山,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因爲我們善業的改變,這個地方都是七寶地了。但你現在想拿七寶是不行的,爲什麼呢?共業所使。共業使我們的現緣就是這樣的種種雜石。
“摩尼”,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提示:
一是我們的心智,每一個衆生的心就是一個摩尼寶。這個摩尼寶我們一般沒有用出來,我們的心智被顛倒妄想迷失固執給覆蓋了,但它的本質是摩尼寶,因爲我們的心念能出生一切作爲,出生一切功德,也能出生一切惡念,這一切雜染世界、清淨世界,皆因我們這一念而設,順性的一念,那就是清淨的國土,就有圓滿的果報,要是順著貪嗔癡慢疑的習慣,那就會出現雜染的世界,五濁惡世、壽命短促的世界也就現前了。所以它也是摩尼寶,因爲他也是順衆生業而顯現。
再者,依真誠心如實運用之心智,稱爲摩尼寶王。此真誠心的妙用,能出生一切殊勝功德。
阿彌陀佛的“座”功德,因爲是二百一十億佛土功德的聚集,是阿彌陀佛無量兆劫永劫修持所成就的一個功德藏,所以是摩尼珠王,以爲映飾。
阿彌陀佛爲什麼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呢?就是爲了奪一切衆生的剛強自大、驕慢、自以爲是,或者取舍的茫然。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交通發達的時代,人參訪學習交流都十分方便,我們在這個時代擇法不易,那麼阿彌陀佛聚集了一切諸佛的功德,爲“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就奪掉了我們到處去覓訪、參學、猶豫不定、徘徊不決的心理,直接給我們一個究竟圓滿、具足了一切諸佛功德的教法。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若人能隨順,那麼一切教法皆是具足,所謂“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能滿足十方九界衆生的法之所需、功德之所需、世間需求之所需。
前兩天我們談到這個世間需求了,我們先要把往生的主題問題解決了,可以倒駕慈航,不違安養,回入無量刹土來償還這些未了的業緣、情緣、事緣,願望,這是完全可以的。但要是不先完成往生這個主題,就得不到這樣的自在力,在六道裏輪回,那些情緣業緣事緣就會是我們未來沈淪迷失的一個業海。
我們完成了往生這個主題,得到了阿彌陀佛乃至觀音勢至清淨海衆諸上善人的授記加持,于不退轉得到了真實的受用,能分身變化,得種種自在力,那再去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償還這一生,或者多生多劫記憶中的事緣、情緣、業緣等等,那就是自在力所回施,一切事緣、情緣、業緣反而是度生利生的方便,是成佛的增上緣,那就不是業海了。
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利益,已經解決了我們人生的迷茫,使我們有一個人生的主題抉擇。此抉擇,不管是凡聖智愚,都應該抉擇。要不然我們在減劫中的進趣就越來越弱,善緣在衰減,惡緣不斷在熾盛。所以,往生彼國的這個抉擇,實際是解決了我們無始以來的一個生死大結。這個結,假設不是遇到阿彌陀佛的教法來一次性地把它解開,那我們心中、業緣中所積攢的事緣、業緣、情緣的相續。會把我們深深地埋沒在這個生死業海中,繼續沈淪在六道中,不能自拔。
往生彼國,徹底地解決了這樣一個業海的沈淪,使我們走出這個業海的沈淪,這是一個大事緣起,就是告別沈淪、告別輪回的一個宣言,一個主題清晰的作爲與修行。
我們多生多劫想把自己的生命梳理的十分清晰,把作爲處理的十分清晰,並不是那麼容易,也沒有那麼多的機遇。那麼我們這一生中能得到一個不退的法則,因爲佛願的住持、法性的回歸,因爲佛力成熟在每一個現緣衆生的心智中,我們隨順阿彌陀佛願力之刹那,得見自性,自性運用成熟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真正的意樂。
在佛力住持下,就有不退轉的真實利益,即所謂的阿毗跋致。所以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能遇到這樣一個教法是十分難得、十分珍貴的,因爲這個教法十分罕出于世。我們遇到了,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任何一個稀有的出世教法的應世,都是我們無始以來善根的積累在這個刹那的成熟。你說“九界衆生鹹能往生彼國,那九界衆生不是都有極大的善根麼”?這個教法實是廣傳于世啊,但真正能聽聞、隨喜、隨順得入、實踐成就者又有幾人呢?猶如大雨普潤于天下,但是頑石依舊,不受滋潤,雖然可以做一個遙遠的種子。畢竟法性的力量是周遍的,因爲此教法、其願力是隨順法性的,所以能周遍利益著十方九界衆生,但是大部分有情還是在有利益而不知利益的狀態下,所以說展現出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樣一個現緣。
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此法修持,勿落于人後。是說這樣的教法能徹底揭示法性之妙用與周遍,一切衆生必得度脫,乃至蜎飛蠕動鹹因此法而得度脫。所以說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究竟之授記。我們作爲一個普通人若不在這個授記上隨順,那它的加持力就會擦肩而過,就丟失在我們的當下。
“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佛教中常常講到幢、蓋、幡,它們是遮,表達庇護衆生,利益有情這樣一個實際的利益。“七寶合成”,是說七覺知分。我們這個世界以金銀財寶爲寶,極樂世界的寶就是教法之功德、教法之成就。我們在這個世界運用這個教法能成就,能啓迪我們的生命與意識作爲,那也是法寶,是功德藏。
“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做珍珠王,或做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做佛事,是爲華座想。”
這些說法來提示我們心性的聚集之莊嚴,也就是所謂的如來藏的真實功德,依一個“座”來徹底展示了其實際的內容與應化的方便,這就是如來藏的一個作用力的描述,也就是我們心地成熟的一個描述,或者說佛性成熟的一個描述。我們對佛性的認知,往往把它當作一個冷酷的、無作用力的,或者說有泛空的一個感知,那麼此處它是具足莊嚴、具足作用的,是做諸佛事的一個善巧,一個角度。
(歲次辛卯六月初四 2011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