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叁日(二):安居學習的原則
在休息中生活、工作、修行
安居時期的學習,我們本著一個原則——我們不是來做學問的積累,也不是來豐富我們某方面的認識,實際是讓我們來消融無始以來的執著,使我們的身心回歸到其最基本的狀態,就是休息的狀態,讓我們把無始以來造作的習慣變成休息的習慣,使我們能生活在休息的從容中,休息的工作、生活、修行中。
休息,是佛法的一個根本理念。勤奮、工作沒問題,最主要是它背後積累下來的困惑,或者說沈澱下來的疲憊,給許多人帶來了迷茫、壓力,或掙紮,有的人就難以抵抗這樣的負重,甚至舍棄了自己有價值的生命,沈淪在自我傷害和逼迫的惡緣中。
我們的學習的主題,一開始就提示大家,希望學習能給大家帶來愉快,帶來輕松,帶來休息。我們學會了輕松、愉快,學會了休息,再去修行、工作、生活,那就變得從容,變得健康,也變得愉快、有力,使我們把積累、執著、沈重、負擔的陋習做一個徹底的改變,在工作、生活、修行的過程中充分地享受到覺悟的快樂、人生的快樂,順性地生活在這個智慧的法界中,走出迷茫、混沌、割裂那樣一個痛苦的世界。
這個學習的主題,希望大家至始至終地來運用它,這樣我們就改變了常規的學習認知的意識,因爲知識的積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勞作的積累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這個特征就是沈重,就是壓力,就是很辛苦。有的人說自己的工作本身不辛苦,但是心理上很辛苦;有的人說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心理上也很辛苦;有的人說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心理不辛苦。但是大部分人在這個時代都很辛苦,這個辛苦來自于時代的多變性,來自于我們對多變適應的速度,近一百年比過去五千年的變化、物質的開發、知識的爆炸、區域的縮小都還要急劇。
佛教一定要解決現行問題
我們人類面對的東西太多,很多人我說要學習,但跟你有沒有關系呢?往往我們的現行做的很多事跟我們是沒有關系的,因爲現行中潛在的煩惱,心結、疑慮、見思惑、糾結,這跟我們有關系,佛教一定要解決現行問題,一定要解決它,此處要下重手,否則你在這個無際的法界中、無窮的變化中捕捉什麼呢?你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積累新的煩惱的因素、素材。所以說解決現行的煩惱、心結、障礙,是我們學佛人特別重要的事情,因爲解決了一個,你就可以舉一反叁、觸類旁通地來消化、認知,當然若是從順性來解決,即從本質的問題上來解決,那你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象彌陀教法,是一個究竟的教法,是寶王劍,能斬殺世間的一切對待、消融一切是非,出離一切煩惱!不爲一切世間所壞,實是不可思議啊!
但我們如果不“解決現行”,那就又開始在現行中積累,又開始沈澱、造作、虛僞,而不能如實地在現行中解決煩惱心結這些東西。所以如實面對自己的煩惱、心結,或者見思二惑的某一個角度,即我們煩惱偏重的地方,從此處下手,無疑是修行的一個最好的辦法。過去善知識講,很多人所謂的修行不是修行,實是造業,就是因爲那個修行跟他原本沒有關系。比如說有的人在修行持戒,結果他看不持戒的人會生極大的煩惱,說這個人破戒了,那個人不守戒……,原本他還沒有這些煩惱,現在突然帶了一個顯微鏡,結果促生了很多煩惱,原先眼粗,看不到,心也粗,也觀照不到,不學佛時還挺好的,現在工具多了,顯微鏡、望遠鏡,隨手拿著放大鏡,都是照別人的,那一照煩惱可就大了,那就是不叫修行了。
所以佛教的許多教法中,就是反觀、內照,中國的善知識說“自省”,自己反觀自己,南傳講谛觀、內觀。但在極樂世界有一個殊勝——我們若是順性地來觀察,順性地來反思,會遠離譏嫌名、遠離二乘。爲什麼呢?順性,因爲是平等觀,會有清淨觀、智慧觀、慈悲觀的善巧。這一切如實的觀察都來自于順性的發心、用心、動念,是順性而來的,順著性德而相續,不背于性,即不背覺性,不背佛性,不背清淨性,不背平等性,不背無染性,那麼所有的觀察是平等一如的。那就是如實的修行。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八201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