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二日(二):修行路上的迷失
淨土一法的大機大用,爲一切諸佛所稱贊,所守護。阿彌陀佛被共贊譽爲“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此非世俗之高低等級,實是滿足衆生對比之心智,奪一切衆生分別執著之迷茫。若沒有“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這樣一個極致教法,衆生就會猶豫在無盡的法海中,于無盡的佛菩薩名號功德中而不能抉擇,或者說于無盡教法中不能殊勝歸依。因此“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一個尊貴的抉擇。
這是教法抉擇方便,順應衆生,奪衆生分別取舍的業力習慣,此法一標立,你猶豫徘徊是沒有意義的了,它告訴你——歸依吧,隨順吧,此處是真實的,十方諸佛來共宣共證這個真實的名號與利益,非菩薩說、凡夫說,因爲衆生有無盡的心念作爲,那麼諸佛有對應的無盡的教法,何以故?一切作爲、一切心念舉起之刹那,無不稱爲法。法無定法,衆生心所無定故。一切世間出世間的作爲莫不名爲法,若迷失若覺悟,莫不名爲法。如此,我們對“法”有一個廣大的、周遍的認知,我們才知道擇法之重要。
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第一步首選就是——擇法。若不擇法,那在這個一切皆名爲法的世間法海中,是覺是迷就不知道了。所以選擇就是覺悟的方法,此處擇法就是覺悟。覺悟一切法海中的法,那就是無選擇的選擇,選擇了覺悟,遺棄了迷失。若在十法界中迷失,那是無盡的迷失。衆生業海無盡,諸佛覺路無邊。
所以淨土教法大機大用,無擇而擇,擇于佛願,知佛願明佛心。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願與佛心,衆生之迷與衆生之心,願、心同一名詞。我們對願的了解是很模糊的,就是因爲不知道願與心異名而同用,佛菩薩立這個願那個願,無外乎是讓我們印契自己!
你是菩薩心,是聲聞心,是緣覺心,是六道心……?這個心怎麼來表明呢?——你的願望是什麼?佛菩薩的願望是什麼?我們通過願望而了解了佛心是什麼,菩薩心是什麼,聲聞心是什麼,衆生心是什麼?其本質無別,但是名言表達上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在千差萬別中回歸到法性認知中,我們知道——“願”不過是心之回歸,心之暢明。心不可自見,所以諸佛設立方便立大願,這都是佛菩薩的悲心所使,所以心、願是異名同用,有異名同用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力。
若是淨土宗不談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六道的願之差別,我們很少知道心的差別,那我們就不會抉擇于佛願,不會抉擇于自心,而在十法界中混淆自心,混淆心之妙用,那就會迷失自心,沈淪在顛倒輪回的業力之中不能自拔!諸位菩薩,此處要不斷地去認識、實踐,通過大乘了義教的教典,以及曆代善知識對佛法的傳達,認識自心究竟的渴望,不要隨著你的業習之迷失狂妄去認取,那是沒意義的。
受用功德成就——“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此禅叁昧不離佛之心願。許多人說淨土法門是個修持的法門,沒問題的。曆代祖師都從性、修二法中來展示淨土法門的殊勝。我們都知道,通途教法中對“修”法上的暢明與傳達已是很豐滿了,所以此處我們傳達的就是一個適宜的方便。因爲諸位善知識把淨土在修德上熏修的方式已經講的十分多了,那我們在佛願的隨順上去提示大家,希望大家在此中能得到點滴的方便與增上,使我們福慧雙修,不至于出現偏差,在修行路上有個清晰的歸依,免離歧途之害。“適宜”是一個互補的善巧,從宋朝以來,比較多談的是修德上的實用方式,而于性德上的隨順,或于彌陀報德的隨順,這樣的提示慢慢地減弱了。這個減弱的過程是我們大家的共業所使,故在這種適宜的方便中,我會比較著重地表達願與心的作用,並不是爲了違背某些善知識,或某些作用,而是希望大家在各個角度去如實地審視此教法的利益與特征。
了解了這個教法的特點,就比較容易准確地去實踐,就如航線一樣,可以直達目的地,不受其委曲。很多修行人是很委曲的,看著象個修行人的樣子,實際心靈在究竟之安樂處、發心處沒有認知,多走委曲之路,心性的舒展會受到某種莫名的壓抑,這個壓抑就是不得法之殊勝方便,因爲每個教法一定有它的特質方便,認知不清就會迷失、徘徊。
這個“迷失”,就是一念的業力啊,爲什麼會有迷失者呢?——業力所使,擇法的不准確性。因爲沒有准確的擇法能力,就選擇了一條相似的路,也可能就背道而馳了。在淨土的教法上亦複如是,假設我們不能准確地抉擇,看似也走在修行的路上,但是是相似的,那也可能真會背道而馳的,時間到了但卻倒不了目的地,真是走了冤枉路!
我們在修行人這一生,真不能走冤枉路啊!在修行路上耽擱不起!因爲在修行的路上,會不會有人真正及時地來提醒我們不要走岔路呢?這很難說啊。因爲這個路是沒有標志的,所以我們先學會怎麼辨清一個准確、抉擇的方式,而不至于在修行的路上走入歧途,而是在金光大道上去正行,那就能迅速到達寶地——即往生的願望,或者安心的事實利益,客居娑婆,心安極樂。在此娑婆沒有計較,不需要固執,何以故?若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可以去調整,因爲它就是你的一個遊玩之地。
在這個如幻的世界中,實在沒有什麼可堅固的,無情界的成住壞空、有情的生老病死之變化,這個“遊戲”規則皆依無常而安立,皆以無我而表現,所有的因緣之顯現,不過是妙用之事實,無有其實質。此實質就是衆生固執的理由,即以爲有我,以爲有常,而固執于此,那就迷失于此,那就是娑婆,那就不得安心。
故在學習重要受用功德成就中,我們來善思維,善隨順,隨順佛願爲己命,入不可思議順性功德智海,隨順佛願故而入法性之海,親證于性德之真實,做一個究竟的安心者,在不動的安穩之地,如實安住。
昙鸾法師常說“焉可思議”?隨順功德非思議所能成。我們在這個隨順中得到了安樂、安心,然後再來思維是許可的。這個次序不能顛倒。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憶佛念佛安心之時,可以思維,可以觀察。若是思維在前,隨順佛願在後,往往就會滯在你自己的妄想業習的習慣中,不能徹底隨順。而在隨順佛德、隨順佛願、隨順佛的成就這樣一個隨順的受用。覺知下,我們去觀察與思維,那就會有思維觀察的善巧,即正念思維、智慧觀察,如實安住。這個前後次序不可錯亂,一旦錯亂了,那我們就會依妄想執著去證實佛法,那可就背離了佛陀清淨的教言,那你就在無明妄想、猶豫徘徊的歧途上去勞作、去疲憊自己了。
這個角度希望諸位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善抉擇。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七2011年6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