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日(一):稀有難得!

  

安居第叁十日(一):稀有難得!

  

這個夏天的學習,我們希望在這個熱惱的世界中有一分清涼,在這個沈重的世界中有一分輕快。人身是十分難得的,遇到淨土十分難得,大家能沈靜下來接受一個法義、能次序地去了解,十分難得!

  

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做事情沒有頭緒、雜亂無章的比較多,頻繁變化、有始無終的也比較多。所以世尊給我們這樣一個安居的加持,賜福于我等。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于人壽百歲時應世,但他八十歲取滅,舍了二十年的福慧賜福于我等,所以我們接觸的教法、戒律、廣傳的種種善巧,皆以佛的福德而留駐。我們現世只是一個緣,如果沒有佛的福德的賜予,這個緣可能就變成其他緣了。我們有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勝緣,是十分慶幸的!

  

作爲一個學佛人,若不知道我們所學東西的稀有難得,我們很難生起尊重心與稀有心,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就沒有什麼法味,或者說很容易産生厭倦、疲憊,而這樣的學習也不如實。

  

一切諸佛出世,是稀有罕見之事,若不是難得的善根,于教法尚不可聞。我們現在遇到釋迦牟尼世尊的遺教,皆是其福德、變化、住持所成。世尊有這樣的誓願的。以前我學種子字的時候,師長教我很簡單的一個種子字(如下圖),他說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大日如來身光耀世間,這麼簡單的筆畫,離不開佛陀的加持,否則你就寫不出來,而它也就不會産生功德與作用。其實這一切諸佛的教法,皆是以佛的威神福德加持所住持的,要不然就會從我們人間消失,你欲接觸也是不可能的。

  

很多法則、傳承體系慢慢地在消失。有的還有文字,但是沒有教法了,即沒辦法運用了。比如我們都在誦楞嚴咒,很普遍很普遍的,但現在真正知道楞嚴咒的修法的人很少。又如一些真言,過去念誦的時候有些地方必須得持自己名、持群體的名,或持願而行,就是說你在念這段文字的時候要說一個願望,但現在都沒有了,大家一口氣就把它念下來了,反正把這個時間應酬打發掉就行了,對其中的樂趣與威德、善巧、妙用,已經不知道了,只剩一個文字的遺教了,法沒了。

  

再如過去的八十八佛是要禮拜的,現在大家念一念也就可以了,慢慢的都在退化,一些寺院的功課只有15分鍾,有的25分鍾,有的長一點,40來分鍾,因爲什麼呢?這個功課做的沒什麼意思。現在還有很多寺院就念叁皈依,有的地方放個蒙山就不得了了,甚至有的寺院的早晚課已經很難維持了。法,慢慢就蕩滌一盡了。被誰蕩滌了呢?就被這些“守護”法的人一個一個打叉,從我們的書本上,從我們的修行,一個一個地在消失,很厲害也很快。

  

因爲什麼呢?“稀有難得”的這個正確認的識沒有,很多好東西沒辦法傳播下去了。人有時間去造業,去吃喝玩樂,而沒有時間去修行了。造更多的業,未來承受更多的果報,而不知道去得到更多的解脫方便,修更多的寂靜無爲之行,解脫之行,利世之行。現在他沒有方法了,就這樣去造業。造什麼業呢?世俗有多少業就可以造多少業。所以說釋迦文佛的福德就白白地浪費在這些不孝的子孫手裏了。他畢竟是把自己20年的福慧壽命償還給末世衆生了,以使教法住世,以使僧衆衣食無缺。我們現在用的每個東西,並不是別人看到我們修來的功夫、看到我們的道德來供養我們,而是因爲我們乘借著釋迦文佛本師的福德所賜予的服裝、形象、語言、法則、福報環境,我們才能成就的。

  

你對隨順的功德越能深入,你得到的利益也就越條理,諸位善知識啊,這一點希望我們有一個認識,知道我們這個學習,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淨土法門這樣講——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清淨持戒者,乃樂聞此教。多世見世尊,乃樂聞此教。你一世一世地接觸了許多佛陀,發過願,有過這樣的因緣,你才能信,才能喜悅這樣的教法。

  

這並不是說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而是我們一生一世的善緣善根的積累所成熟,世尊這二十年的福慧我們要珍惜,要尊重自己的因緣。遇到淨土教言是十分困難的。彥琮法師講——業深成易往,因淺實難聞!你業再深都沒有問題,往生是很簡單的事情,佛力不可思議故,佛願周遍故。而我們的因淺了,根本就沒有機會聽聞這樣的教法,當然聞若未聞的人也是很多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教法應該生起難得難遇的觀察,這樣對我們的學習無疑是個正確的引導。因爲我們的心智中,若沒有引導,就會進入一個無記行,這是十分麻煩的事情。

  

今天有幾個短期出家回來的居士問我,爲什麼他們禅修閉關的時候要發願呢?我說不發願,那叁天就是無記行,沒有歸向。就象河水會流到大海裏一樣,我們的作爲要有一個歸向,要有一個結果。若是依願作前導,那這個願本身就是一個結果。但若是沒有這個願呢?一定是無記業,無記行。

  

希望大家對這一點有一個正面的認識。不要認爲我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熬就熬出來成就了,一定熬不出來的!一切諸佛菩薩莫不是依願而行的,若長遠的願,究竟的願,廣大的願,威德的願,善巧的願,沒有一個不是清晰願望而正行。沒有願這個前導啊,那我們就在無記業中遊蕩,在假設中摸索,這樣你的彎路就會很多,你多會根據自己的習氣煩惱、愛憎取舍的假設去做所謂的修行。修來修去,因爲沒有願的主題,你就會迷失!。所以很多修行人修到一定的時候就說,哎呀,師父啊,真是不知道怎麼往前走?

  

修行的主題一旦認知不清楚了,迷失是必然出現的。你一天中有沒有個主題呢?一個階段有沒有主題呢?例如我們安居的時候,大家就說——這九十天要道業有成,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相互做一個增上緣。我們經常會讀到“克期求證”這樣的話,所謂克期,即在這個階段中,求證什麼呢?——你的一個願望,一個發心,你修法的一個主題。若沒有這個,我們克什麼期呢?

  

我們這個學習啊,一定要依一個願望,哪怕是今天這一堂課,思想上有一個主題也好,慢慢地知道自己某一個階段、某一個生活過程的主題,慢慢地學會,不是說我們一次就掌握了人生的主題,就會把握自己的主題了。有的人說我以無爲作主題;有的人說我以修行寂靜爲主題;有的人說我以慈悲的心念設置爲主題;有的人說我在染著的地方做超越,以無染安住爲主題;有的人說我習慣嗔心大,我以慈悲觀作爲主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個突出的業相。比如有的人就放逸,我經常在寺院裏走動,看到一些出家師父和居士這兒溜溜,那兒溜溜,我沒有任何對人的要求,只是感覺到可惜,感覺到他丟失了正行,他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但他們往往還特別得意,真不知這些人到寺廟來幹啥的?辭去了自己的親情、社會的生活、五欲的自恣、天地的廣大,到這麼個茅棚裏面,到這麼個貧瘠的地方來幹什麼?真可惜啊!

  

爲什麼有的人在行無記行,卻以爲自己是天人呢?因爲他思想、身體累慣了,就是不願意承擔任何東西,這樣的人特別喜歡這樣的行爲,年複一年,十年以後你看,還是一個德性,只是福報減少了,身體衰老了,周邊的人對他的理解、信賴越來越遠了,他自己越來越屏蔽自己了。只能說這樣的人在福慧的安穩上越來越薄少,離人群越來越遠,或者說離自己的安樂越來越少以正行。

  

提示這一點,是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正行,並不是說我學習、我去做功課了才是正行,而是我們心靈深處的這個正行啊——願望特別重要。這個願望實際也就是一個結果。有的人乖戾慣了——我就喜歡那樣子,我就那樣子,後面自己受果報的時候,別人無法代替,這就可憐了。

  

我在得病的期間,來大夫給我治療,我說你給我治療也白搭,你治療增加了我的痛苦了。他說哎呀,師父,我們都想辦法讓你少痛苦的。我說實際這個病成熟了,再去治療,多是苦上加了一個苦。不相信你可以試一試,如果一個疾病來了,我不是說不讓大家治療,是你要正確地去面對它,這時候用你從心靈深處接受的治療,這個效果最好。但你若不從心裏治療,你渴望、依賴一個東西,你感覺到哎呀,趕緊救我吧,我的因果來了,誰能幫我從這個苦海裏走出去呢?那你就在渴望更痛苦的東西。這時候給你紮針、吃藥,就完全是附加在病上的一個新的因果,痛苦,一點不假!

  

有一個居士的母親也是得的癌症,跟我的病差不多,當時我們在一起打乒乓球,我說你看,天天活動活動多好呢。她說是,現在沒有問題,一出門,還是要化療,在她的心理支撐中,她感覺化療是最好的。結果最後很快就死掉了。因爲什麼呢?她不從心靈的根本上去解決它,不去認同這個因果的相續,只是靠外緣,外緣就把她扼殺了,不斷地苦苦苦,苦到一定時候就放棄生命了。

  

所以,這個願望很重要,菩薩,希望大家對這個主題要有個認識,那樣我們再來學習,就功不唐捐,就不會出現問題。

  

(歲次辛卯五月十五 2011年6月1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