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五日(二)寶性于逆順二緣中的利益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這個“左右旋”提示我們性德在逆順二緣中的利益。此娑婆世界衆生于順緣中一般會生喜,往往在違緣中就會産生仇恨、對立與迷失。前面談到一個出家師父一遇到違緣,他就說不信阿彌陀佛了。信仰和順逆的果報是沒有關系的,因爲我們的作爲總在逆順中,這已成爲事實,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中會體會到逆順的因因果果,但若是以此作爲信仰的標准,那我們這一生想要在信仰上得到利益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順性的功德,在逆順二境界中都是覺悟,歸結于覺悟,那就有極大方便。我們能不能把逆順二緣歸結爲覺悟的增上緣呢?這是大家應該審視的。阿彌陀佛的觸功德成就,也是提示我們在逆順二緣皆是歸結于覺悟的增上緣,一切時機都是增上緣,我們這樣審視、觀察,那麼就過迦旃鄰陀、觸者生勝樂。這個國土莊嚴上給我們一個印證,來揭示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世俗中,我們只要順性,逆順二緣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覺悟的利益,或者說超越的利益。
一般我們對草有輕賤、不重視的感覺,但此處,“草”有普遍、周遍之意,有容易成熟、普遍得用之方便。草不稀有,可于處處表達其生命力,性功德對我們來說,同樣處處時時都可以産生不可思議的功德。往生彼國,“觸則生功德”的召喚亦複如是,我們對性德的隨順,很容易步入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消化逆順二緣是十分方便的。它揭示了我們修行的一個正行方便,或者說我們對每一個事情最好的依從不過是性功德,因爲性功德是無爲而治,這是特別方便的一個優勢。在娑婆世界染著你“有爲”越多,果報發生的頻率就越高,而“無爲而治”能使你甯靜、安樂、心智調柔。
所以十七種國土莊嚴,最主體地展示了心、性二法,雖然是以無情物而表達,但它充分地揭示了性功德的作用。在我們一切凡夫處,性功德是拘泥或死寂的,即沒有作用,或者說很難生起作用力,我們通過對阿彌陀佛依報的審視、觀察,就能觸摸到性功德的利益,就能感覺到它的作用點,因爲佛已經親證了,他有這樣的國土,其國土利益有自他二種功德,性功德一定是具足自他二利的。我們所有凡夫,或菩薩聲聞緣覺的作爲不具足利他,沒有周遍親證性功德。對此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順性是十分好說的一個話題,但是因爲我們生疏,所以從十七個角度讓我們不斷來審視、觀察、接觸、思維,在生活中去體驗。觸功德的主題是從逆順二法來審視。人壽百歲時,人一生多是違緣,而順緣是不多的,令你心滿意足的機會是不多的。但若是依性而修持,順緣逆緣都是增上緣,那會令你調柔,隨順,因爲你是依無爲而治的隨順、觀察、體驗,此中沒有對抗,沒有迷失。一般人在違緣中都會對抗,對抗的習慣是十分強的,或者是逃避、推脫責任。
【舉例:公安到放光寺審查人員情況,一個小夥子因爲有過案底,心裏恐慌。】若是順性功德之作爲,會看到它(審查)是不可得的,不過是一個患得患失的夢幻過程罷了,它跟性德沒有關系,但跟人染著的意識作爲有關系,所以小夥子會發慌。我說沒事,大家都是學佛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來到寺院,我們逐漸來隨順佛陀的智慧,隨順著性德,來看我們種種作爲的差異變化必然是無常無我的,一切作爲無自性——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大的依止。無常無我——無爲而治的觀察就一定會有這樣的效果。不管你過去有過什麼,若真正是來學佛了,你就可以即下以無畏的角度來審觀,但是若依記憶、染著的角度,有自我蒙蔽、意識尊嚴、好醜的角度,那這個“無常無我”就救不了你了,你會産生恐懼、對抗、回避的心理,那“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的樂就沒有了。
若我們依順性的心智,或者說以無爲而治的心智、以阿彌陀佛的觸功德來觀察世間,觀察我們自己的作爲,對能回憶的、不能回憶的,現前的、不現前的,逆順二緣都能生勝樂——所謂“遇事即下解脫”的喜悅。
我們若沒有順性觀察的習慣,即下解脫是不能成就事實的,因爲我們會在自己的記憶習慣中用得失、愛憎、善惡衡量以後再做取舍,即下的解脫是不可能得到的,最多落個取舍,于違緣時逃跑、畏懼、隱藏,那我們人生中這一半的喜悅機會就丟失了。
所以,“觸功德成就”來揭示我們遇到種種因緣如實面對。現在遇到種種因緣能如實面對的人,真是人中芬陀利花。順性是如實啊,順性地面對是最重要的。我們順自己的習慣、愛憎面對,那是不如實的。現在人容易累積問題,累積到一定狀態了,就會迷失,就會造成敵對、傷害,而不是能即下解脫,即下逾越,即下喜悅,沒有這樣順性地去訓練、培養過,或者說沒有如實面對的習慣。多有習慣性的委屈、對立愛憎性的委屈,那麼“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這個即下解脫的喜悅的描述,我們就沒法去體會。
于佛法只要是依法而實踐,一定會給你帶來喜悅!當然一開始我們在接觸一個法則、實踐的時候,有陌生感,有距離感,甚至認爲跟自己沒太大的關系,爲什麼呢?我們已經習慣于世俗的苦難、迷惑、對立、逃避,習慣了這種生活模式和狀態。而遇到一個問題,能産生法喜,解脫的喜悅,不糾纏的喜悅,透視的喜悅,慈悲無染的喜悅,此莊嚴是阿彌陀佛順性而成,我們衆生也有這個性德,我們順性亦複如是,能成就這樣的功德。
十七種莊嚴是不斷地印契我們心地的性德的具足的作用,讓我們在現行中喚醒它。這個現行喚醒十分重要。有的菩薩說不需要這個喚醒,那沒問題,你就繼續昏睡,繼續用自己的業習。的確有的人就不需要,即因緣不成熟,那怎麼辦?那就結個緣,等因緣成熟了再說。第一次過耳根,第二次聽著就親切了,第叁次就受觸動了,第四次就可以用了。
這十七種功德莊嚴,我們只有認真,慢慢地就能對無爲而治的性功德有些不同角度的碰撞。這需要不斷反複地講,因爲我們太生疏了,如果熟悉了,言下即悟。有的人幾十年參禅都不成熟,但是遇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朵花、碰到一個東西,就心開意解了,他的性功德的作用就出來了,開始得到了休息,無爲的心智突然就展開了,無爲心智的展開就象盛開的蓮花一樣,放著極爲濃烈的芬芳,它會給人帶來一種從未有的喜悅。因爲我們造作慣了,這個“造作”不得了,又辛苦又煩躁,又沒有次序,帶來的就是昏沈掉舉二法。但在無爲而治的善巧,或說順性的善巧下,就象大地載負我們一樣,我們得到了安穩、輕快、省力、自然、從容,你的心理空間與作爲空間都是極爲廣大的,所以我們稱爲“無量壽”、“無量光”,那是順性所成。
阿彌陀佛是順性的一個誓願者、守護者,當然也是個成就者,爲什麼說十方衆生皆可以往生彼國呢?因爲十方衆生皆有佛性。這是如實的,他徹底地揭示了這樣一個順性的功德,將其回施給衆生,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衆生鹹能往生。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一個真實的智慧與究竟的大悲!他若沒有親證,那麼“乃至蜎飛蠕動鹹能往生”的話他是說不出來的。如同“地獄本空,誓不成佛”、“衆生渡盡,方成佛道”這樣的話,這都是順性而安立的。沒有順性而這樣說會很痛苦的,因爲是無際的刹土、無盡的業緣,人的耐力、心力、觀察力都會承受不了。所以這個即下的喚醒是最重要的,我們講來講去就這麼一個角度,就是想喚醒大家!喚醒你的歇心,讓你那個勞作的心、執著的心、“我”的心、是非的心、我就要怎麼樣的心、我就不怎麼樣的心,休息下來,甯靜下來,讓我們那顆佛陀的金色的心起作用了。那是有意義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十 2011年6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