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一日(叁):珍惜人生,走出善惡無記業的迷茫

  

安居第二十一日(叁):珍惜人生,走出善惡無記業的迷茫

  

因爲彼依正二報彰顯自性而無異,這是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功德。即依彼依報莊嚴,全顯自性功德莊嚴。我們心靈世界最美妙的、最具足的法性之作用,我們是沒辦法認識的,平常多是把自己的生命沈浸在見思惑、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善惡無記中,一天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我們看不到自性的莊嚴,或者說自心的莊嚴、本具的莊嚴、平等的莊嚴,我們是沒辦法去審視、運用的。于是阿彌陀佛就慈悲地通過五劫的思維與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觀察,設立了這樣一個依報莊嚴,來全顯一切衆生的自性功德。讓我們在觀察彼國莊嚴的機遇下,來印契我們本有的佛性,來激活它、喚醒它,使它起作用,解決我們心中善惡無記的業與業的迷茫。我們在善惡無記中已經習慣了,在自性清淨莊嚴中平等安住的機會十分少。

  

以前我講了“意樂人生”的五個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認識所有的都是業習,離不開善惡無記。很多人都會說善惡還好分析,無記是什麼呢?業,就是我們會迷失的東西。善,我們會迷失;惡,我們也會迷失;無記,同樣使我們迷失。我們清清晰晰地享受清淨莊嚴、平等具足性的機會很少,基本上都在無記的習慣下作爲,即不善不惡的行苦的推動下作爲。惡一定是苦苦,即做的時候苦,結果還會是苦。善,是壞苦,做的時候很樂,但結果會散壞,若執著了就變成苦,若不執著,其未來果報還會産生相續的苦。無記,可以說是行苦。姑且這麼一判,否則很難有准確的對應的概念,這些概念實際是爲了清晰我們的心理。

  

我們把所有的業全部打包——這都是業習。所有自己的、他人的、共有的,都是業習,一打包,扔一邊,不糾纏了,就會突然感到很輕松。“意樂”是十分重要的,實際就是清晰地認知、處理了。我們平時就是不會處理自己。

  

有的地方打七,讓我去開示,我說不用開示,大家把頭擡起來就行了(因爲很多人在昏沈)。這是什麼業呢?很多人已經成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的“事業”——那就是等待。這個等待,是行苦。

  

很多出家人都這麼說,我昏睡也不得罪誰,也不傷害誰,只不過睡睡覺嘛。雖然你不善業不惡了,但行苦在逼迫著你,人家在這個時間很燦爛,在喜悅,在平靜,在觀察,但是你在熬這個時間。熬的目的是什麼呢?你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行苦,不善不惡的苦。你的意識沒有快樂的東西,你的抉擇沒有快樂的東西,你沒有主動,而是在等待,等待什麼呢?等待審判。誰來審判呢?自己對自己的審判。沒有上帝,也沒有判官。六道裏誰在審判呢?我們自己會審判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能審判,只有我們自己的作爲再審判,不相信你和自己心靈深處對對話。所以,主動地清晰自己的人生、珍惜自己的人生,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自我認識。如果一天天熬過去,那你就在這個苦裏面泡著的。你是不善也不惡了,但你在等待著被審判的那一刻。

  

我們的人生,就被這叁種苦(苦苦、壞苦、行苦)控住了,所以我們才來觀察阿彌陀佛國土的依報莊嚴,使我們走出這種困惑。用我們自己的業力是走不出來的,尤其是用我們現行的環境與業力意識是解決不了行苦的,你警覺不了你在受苦,警覺不了你在造愚癡業。我們都知道,牛馬馱驢,負重而行,鞭打驅使,就開始知道有行苦了。

  

我們觀察彼國莊嚴,最主要是我們超越這個東西,我們自身超越不了,因爲你已經成熟這種業力了,怎麼能超越呢?就象已經是牛馬了,它沒法超越,而善惡無記業已經是我們的生命狀態了,若沒有方法去觀察、實踐,我們超越不了。諸位善知識,這一點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視!要知道我們自己來解救自己的業力困惑是很困難了,所以我們仰仗著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引、阿彌陀佛的願力,來審視自己心靈深處那種無染無著的根本的智慧,這樣有機會。否則我們用自己的善惡無記業習,是沒辦法審視的,只會自我蒙蔽。業習的蒙蔽十分厲害!是你體察不到的。若能體察到,那我們早就覺悟了。

  

我們的時間都不多!這九十天安居學習,時間真是並不多,和你無量劫比一比,和你這一生比一比,你有多少時間學習呢?一天能有一句、兩句、半句用的上的、觸動你心靈的、令你走出善惡無記的機會,又有多少?我們自己可以去看看這個幾率究竟有多大?你說我熬我的,跟你有什麼關系?是沒有關系,對不起。但我真是祝福大家離開善惡無記的行苦、苦苦、壞苦,這個苦就是叁界啊,希望大家能離苦得樂,使自己的人生不在受自己的殘害!別人沒法來殘害我們的人生,殘害我們的未來,只有我們自己如果運用不得當,就會殘害自己的未來!

  

佛經上有一個故事,世尊和弟子們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天人在鞭打一具屍體,很多弟子都受不了,問世尊這是怎麼回事。世尊說,這具屍體是這個天人的前身,造了很多惡業,受過很多罪。誰造的呢?只有我們自己能造。他人能造嗎?阿彌陀佛已經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跟我們一絲關系都沒有了,但他爲什麼慈悲,發這麼多願幹什麼呢?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去“鞭屍”。希望我們真正地珍惜生命的每一時刻。你是說我等待著覺悟,等待著以後有覺悟的機會了再覺悟,你想想可不可能呢?

  

(歲次辛卯五月初六 2011年6月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