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四日(叁):覺悟之願——清晰人生的主題

  

安居第十四日(叁):覺悟之願——清晰人生的主題

  

作願門——如實修行奢摩他

  

我們昨天把“願”分了類,剛才又從潛意識的願,即習慣性的願望,給我們明確了一個認知——對于聽聞來的願,我們怎麼來契合。這是很重要的。它能止惡揚善。我們若認知清楚這個主題抉擇了,認清這個漸次當下處理的力度了,就可以任運止惡揚善,在我們心地起作用,就象戒律授受後就可以任運止惡揚善一樣。你只要有這個抉擇了,它同樣會在你生命中止等待、放逸的習氣,使你逐漸地學會精進、主動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

  

昙鸾法師談奢摩他的修持,說:“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做惡也。”這個惡,就是散漫無記及一些習慣上的作爲,就是我們不能主動清晰智慧地運用自己的生命。止有很多方式,比如修止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前面講的都是因緣觀——先觀我們自己的習氣,再觀佛陀的願望。

  

習氣也是願呐,它悄悄的、很厲害的。這也是止,你在觀察這個東西的時候,這個東西就避開了,所以這個“止”使我們浮漫、跳躍、變異的覺受得到安住、休息、寂靜下來。

  

昙鸾法師說:“止者,叁種義。”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持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實際就是止惡念、雜念的意思。昨天我很有感觸,一個歌唱家打電話來問事情,我就請教他若人走音該怎麼解決?他的回答讓我十分震撼,因爲正是我以前在所謂的修行中特別受震撼的一個東西——念佛到底怎麼念才好呢?很多念法,比如印光法師說“心想得清楚,嘴念得清楚、耳聽得清楚”,我試了很長時間,後來突然在一個點上找到了感覺,就和這個歌唱家說的是一模一樣的,他說你沒有念之前要知道!知道你念的是什麼。大家可以試一試,比如現在你動個念頭,你知道你要念的是什麼,所有的雜念散念一下就止住了,就象回籠一樣,一下就回到你當下這個“知”了。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爲你知道,你的“知”是清晰的,那你的心很快就進入一種特別甯靜、深遠、廣大的安樂中了。

  

那個歌唱家說很多走音的人都是因爲不知道,比如心裏有雜想、畏懼等等,心念不專注就會走音。我們做早晚功課時也是一樣,有的人搶拍,他是失念了,失念就是不正念,不正念就很累,不隨順,不輕松,不契合。下去大家可以試一試,知道它、再把它念出來,不是不過腦子就念出來的。實際這個“知道”,就是你在掌握它、運用它,大家得去體驗,你知道的跟你念的東西是等量的,所有的幹擾都會散壞。以前我們說“等持”啊,很多人要修這個“等持”,你若找不到這個點則很難去修。這個點很重要,念與稱名要等持,這裏面很有味道的,你不去實踐沒辦法,說是說不清楚的。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持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實際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歸到名號,歸到彼國土,稱念、憶念是相應的,有等持的功德。我們稱爲念佛的叁昧也好,功德也好,正定也好,等持也好,等等,實際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若方法、意識、作爲不准確的情況下則困難,那就兜圈子。

  

二者,彼安樂國土過叁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比如有人在中國犯過失了,跑到美國,美國人不光沒有製裁他,還給他一個生活空間,爲什麼呢?國家政策不一樣了。很多人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是不是未來逃避因果呢?不是,“政策”不一樣了。你在娑婆世界造了很多身口意叁業和過失,一往生極樂世界,政策改變了,他可能給你提供很好的條件然後再來處理你的身口意叁業,讓你自己來處理,條件改變了!所以這兒能自然止身口意惡業的因果過患。這是很有意義的!並不是我們沒有因果了,只是“政策改變了”,環境改變了。

  

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聲聞辟支佛心。

  

不光止我們六道輪回、身口意惡業,還止聲聞心、獨覺心,這不得了啊!使我們發無上心,成就無上菩提。

  

這叁個止,稱爲“奢摩他”。第一個止我們的散漫惡業習慣的相續;再一個止我們在六道輪回叁界惡業果報的相續;第叁止聲聞獨覺這種不圓滿、不究竟的心,使我們歸向于究竟。所以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我們在念佛時,是由佛力住持,即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的本事,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使然。爲什麼這麼說呢?根據我們自己的業習,我們根本不會念佛,也不願意念佛。所以我們念佛,是佛的願力推動的,我們接受了佛的願力,與佛的願力共鳴了、相應了。所以,與佛願力相應你才能念佛,不相信觀察觀察你的自心、業習中的東西,你是念不來的,因爲嘴念心不念。所以,佛願力使我們能憶佛念佛。你念,必然有對象;對象,必然有力相加;相加,必然使你止惡揚善,使你清淨,使你安樂。所以能止我們叁種過患——惡業相續的習慣、六道輪回的習慣、聲聞緣覺的心智,使我們趣向于究竟,這皆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所成熟的。——“此從如來功德生”,即我們所有的作爲從如來功德生,所謂“正覺華化生”,這樣我們就能如實修行,是依佛故而如實,

  

覺悟人生的主題

  

希望我們要認知——習慣這個作用力下的願悄悄地腐蝕著我們,認知知後我們對依照佛力的願望就十分強烈了。我們的自力莫不過是業習,佛力莫不過是圓滿。你依圓滿力,那就是佛力,而我們的業習,莫不過是輪轉、失念與放逸。你靜靜地去思維思維,看看自己的業習裏都是什麼?你會到哪一道?說失念、放逸都是好的了,這裏面不知道有多少不好的東西,或者說你自己認爲不好的東西。

  

所以,我們依佛來如實修行,憶佛念佛,依佛功德來遮止我們的惡業相續,遮止六道輪回,遮止聲聞緣覺的心、不了義的心,使我們趣向于究竟圓滿,或者說以究竟圓滿的心來回觀世間的種種業習,叁界的業習、自他共有的業習,來一個業習一個業習地處理,、超越它、認知它,改變它,或者說主動地覺悟它,真正做一個覺悟者。一個人生的覺悟者,和一個人生的疲憊的等待者、渾渾噩噩者,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覺悟人生了,整個人生旅途都是以覺悟來作爲主題了。

  

因爲我們就有覺悟的方法了:一個是自他共業的世俗業緣,一個是佛、佛力、佛願,即我們自性的功德,我們自己去選擇,那就有覺悟的主題了。要先把二者分開然後再做選擇,那就很幹淨,否則混到一起,你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修行還是不在修行。很多人說修行“用不上力”,就是因爲分不開,分析不清晰,作爲不清晰、不徹底,似是而非。相似佛法很誤導人,看著象是在修行但又不是,折騰了很久但也沒有什麼結果。

  

那麼我們就徹底地來抉擇、認知它,依佛願來念每個衆生都具有的佛性,再來覺悟、審視、反觀自他共業,我們就有力量,有空間了,那我們人生的主題就是覺悟人生了,而不是迷失與等待,也不是放逸,也不是沈淪。

  

若認識清楚了,我們人生的主題就是一步一步地覺悟,我們擁有法則了,每一時每一事都可以覺悟它,而不是等待,也不是加重我們的業習,使我們更加沈重地去輪回,更久遠地迷失。

  

清晰人生的主題很重要,那樣你活得就明快了,也就不會徘徊猶豫不決了。人生的徘徊猶豫太浪費了!幾十年還沒徘徊清楚就交代了,人知道你到哪一道去了?六道去向不可知啊!最主要是我們把握不了無始以來的業什麼時間成熟,六道輪回不可自製。很多人做事情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就是六道不可定,到時候業風把你吹到哪個地方就是哪個地方。我們還是要認真地觀察這一點。那些生死自在的人幹啥都是來往自由的,而我們于六道是不可知的,尤其是平時喜歡猶豫不決、矛盾不定的人,被那個習慣勢力、見思惑纏縛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把人生的主題清晰起來,來覺悟人生。念佛無外乎是個覺悟人生的善巧,使我們現下有一個清晰的安樂,舍報有極樂世界,它很清晰。如果把念佛放到一邊,看看我們的自力因緣,可以畫一個表,看看自己的念頭、作爲,以前的作爲、未來的作爲,如果不念佛了,看看你會到哪一道去!所以,有念佛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給我們一個極大的方便,來填平我們的一切畏懼,即阿彌陀佛以其願力回施,令一切無奈于業力的衆生得到大安!予一切恐懼唯施大安!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望啊,十方諸佛都贊歎的。

  

如果把阿彌陀佛的教誨往旁邊一放,真不知道我們能幹個啥?不是說其他法門不行,是你能做個啥?我們自己可以反思,抽出五分鍾來反省不行嗎,看看你一歲到十歲、十歲到二十歲、二十歲到叁十歲……畫個圖表看看你都想什麼、做什麼,作爲是還小事,你的意識法界若敢攤出來,看看是怎樣的?看看你到哪一道去! 而阿彌陀佛發了這樣一個願——十方衆生聞我名號,是爲具足。具足什麼?俱來我刹,一切障礙他來幫你撫平,在意識法界他直接給你撫平了!接引一切願生衆生!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九2011年5月31日)

  

《安居第十四日(叁):覺悟之願——清晰人生的主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