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日(一):叁界之中,唯佛性之作用力能讓我們真正休息下來

  

安居第七日(一):叁界之中,唯佛性之作用力能讓我們真正休息下來

  

昨天講到有人持名念佛,不能與佛光明相應,無明尤在,或者其願不能滿足,佛光明無礙,能滿一切衆生願,爲什麼不能滿足呢?昙鸾法師講有叁種,第一種是“由不如實修行,與彼名義不相應。”學習可能是簡單的,但能不能在生活中運用出來,還真需要大家用用功夫的。

  

  

所謂如實,就是“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表面上是什麼我們就去觀察什麼,本質是什麼我們就觀察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就知道應該怎麼做。表相上的差別,即現下的作用,本質的平等,即根本的作用。這兩種作用力要是擇取不清楚,那就不能如實地去修行。

  

佛陀和衆生所有的差別,實際就是諸佛裏表一如,影暢表裏,功德圓滿,平等安住。凡夫就是用表相(習氣)把平等本質(佛性)蒙蔽了,我們若如實了解了這一點,修行就會有相應的作爲。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心理的轉折點,但轉不來就會背道而馳,你所有作爲都會南轅北轍。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觀察。

  

衆生在表相上迷失流轉,而不于本質上認知,所以隨順佛性的作用力就少。故我們念佛憶佛,讓佛性起作用。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語言、作爲、意識是隨順表面的差別業習呢,還是隨順平等佛性,這是真正的修行,就是對身口意叁業的認知。這是很重要的觀察,需要不斷實踐,應認真!認真不是費多大力氣,恰恰是讓我們真正輕松下來,意識清晰調理起來。

  

念佛,實際就是爲了提醒我們讓本質的佛性發生作用,使我們能被大地一樣的覺悟所載負,不假造作的厚重載負著我們,不來不去的金剛地載負著我們,無得無失的載負,使我們身心意識安樂住,遠離五欲熾盛、爭奪、排斥、是非、矛盾等等傷害,使我們有一個現下的作用或認知。作用力需要實踐,不實踐是無法給予的,不實踐就沒有作用力,你就體會不到法味。

  

十二光明名義,簡單說就是從十二個角度來闡述佛性的作用力,是一切衆生本具的佛性的作用力。作用力就是有效果,需要實踐,要不然就是空泛的名言了,那我們就會失去學佛的動力。佛性雖是衆生本具,佛是親證者,他通過其回施的願望來激活或印許,在我們每一個有情心目中起作用。雖是本具,佛並沒有給我們什麼,但爲什麼有時有作用,有時沒有作用呢?是因爲你的貪嗔癡習慣把它蒙蔽了,抑製了,吞噬了,或者說埋到海底,你只是挂業浪業風,你沒有得到甯靜的真實。佛的回施就是激活,或說印證、印許,說你本具的功德中有這樣的作用力的。通過這種給予能讓我們親證,即親自體驗到這種作用力。所以佛通過其圓覺圓證的法則平等回施給我們,來激活印許,來讓我們親證。所以雖是本具,若不假佛果的回施,我們就會遺忘或者說不起作用。

  

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個慈悲心,所謂建超世之願,平等回施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的差別願望滿足,“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此滿足是爲了讓佛性起作用,不是爲了激勵我們的習氣、貪欲,因爲你的貪欲一旦滿足,佛性就會起作用,故印許有滿足義,滿足所需,印契。說大乘佛教能印契衆生心,它不是爲了激勵我們的世俗心,就是爲了讓我們的世俗心真正滿意、休息下來,這時我們會體會圓滿安樂住,這是佛性的作用力。十二光明,種種名字,就是不同的作用力,假如埋在自己的業習作爲或常規思考下,就得不到這樣的作用。

  

有人說拜佛很辛苦。你幹啥不辛苦呢?有人說睡覺不辛苦,讓你睡叁天叁夜會怎樣了?爲什麼單說拜佛辛苦呢?實際就是不習慣。我們在這個叁界火宅中,真正有什麼東西能讓我們安穩下來呢?佛性,佛力的作用力能使我們真正安穩下來,甯靜下來,因爲你心智的起伏得到了休息,得到了安撫。它本來是不動的,是清淨的,是不假蹂躏的一個自在的光明,它能照耀覺知著法界,但不被法界的任何一個作爲所逼迫所侵害,就是說它不會流轉。凡夫的心在得失大小中在對立取舍矛盾中會迷失。這一點還是希望大家細細地觀察思維。

  

學佛真不是爲別人學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嚴格的說,我們所有的作爲都是自己的心地的作用,你要看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作爲就會負起責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