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四日(二):關于“一念圓叁世”念佛方法的實踐問答

  

安居第四日(二):關于“一念圓叁世”念佛方法的實踐問答

  

(緣起:安居第一日,慈師傳授了“一天一念佛號”之口訣,這一念,圓滿叁世,真實抉擇,無有退轉。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人說:“我第一次做“一念”功課的時候很歡喜,一天都很清明,但第二天再去念,就又開始疑惑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說:“我也祈禱將叁業供養給阿彌陀佛了,然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麼還是覺得不開心呢?”不知隨同“網絡安居”的同志們是否也實踐了?是否也有問題?可以再此處提出來,共同來消除心結,得真實安樂住。)

  

慈師開示:

  

本是一次性抉擇,“疑”在第二次,即重複它了,我們疑在重複上,你的潛意識會留下這個概念。因爲你是用意識做的,不是用智觀,意識是分別的,而順性審觀就會去除這個問題。

  

人生中每一個作爲決定都是未曾有的,對此希望大家引起重視,我們的一切思維、言說、作爲都是不重複的,往往厭倦就是我們重複的感知,或分別取舍的心識造成的。

  

對于“一念圓叁世”的念佛方法,因爲我們用識心慣了,我們作意把自己的身口意業供養給阿彌陀佛,然後順下來念一聲佛,實際是分別作意,但我們往往卻感覺先作意後念一聲佛比不加作意更安穩、圓滿,我們分別慣了,但實際不管作不作意,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圓滿的其實任何一念,究其本源都是圓滿的。因爲一切法無自性,所以我們任何一個作爲都是均衡等量的,都是不可得的、無來去的,但各有其作用力。我們往往執著這個作用力,把這個作用力認爲是事實,這“一念圓叁世”的念佛方法也是針對我們這個作意的事實來順應我們的習慣而給我們的一個方法,是解放執著的方便罷了。一切都是未曾有的,這需要我們思維觀察,把心靜下來,在每個現緣中如實體驗觀察。還是不希望大家學什麼道理,希望大家得到有用有益于我們日常生活的身口意業的這樣一個念佛的方法。

  

一切皆因緣生,我們用圓滿知見時一切皆圓滿,用分別心一切都是分別、差別相。所以這“一念”的方法無外乎是是我們的分別意識有一個休息、過渡的機會,過渡到無後有心的機會,若能隨順到無後有這個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這個法性,這個圓滿見,或說究竟見,或說如來藏這個諸佛如來功德智親證的善巧來審觀這個世間,那一切都是圓滿,沒有什麼可以計較,沒有什麼可以重複,沒有什麼可以迷失的,沒有什麼可以得到可以失去的,都是圓明自在的。

  

如果你說我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慢慢來演習這“一念”,但它不是重複的,你一定要觀察到這一點,我們的任何念頭都不會重複,哪怕你強製讓它重複。如果了解了一切都不會重複,那我們勞作的心、雜念、取舍、妄想紛飛的狀態就會休息下來,你那個貪著的心、不安的心、分別的心,就會真正地甯靜下來,因爲一切都是未曾有的,一切都是珍貴的,你再不會期盼什麼了,期盼于設計一個美妙的未來,不需要了,因爲你每一個當下就是最如實、最對稱、最究竟的,也是最珍貴的。

  

我們人類的苦惱、煩躁、迷失都來自于不滿。對現下環境的不滿,對自己作爲的不滿,對意識的不滿,對果報的不滿,這種不滿給我們帶來了煩躁,帶來了對未來的某種渴望,對過去的怨恨與譴責,或者迷茫的糾纏。

  

我們任何一念佛,就是不加上叁業供養的作意,它的利益是同等的,但是我們沒有這種作意,凡夫就會失心,或者說心意茫然,進入一種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狀態,不知道它的作用了,我們用這叁世圓滿一念的作意,使自己的失心得到一個安撫罷了,實際是一個自我安慰的修行。這個修行使我們漸漸能明白我們的心是自主的,是自作自受的,要了解“心作心是”就從這一念了解最爲方便。

  

每一念都有對稱的結果,但這一念和結果是同等的,是沒有前後的,只是我們把它設計了一個前後、時間、空間,這就是所謂的衆生世界,我們生活在其中,因爲這是我們的意識需要。所以人在失心狀態下用這個方法,無疑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你若了解了“心作心是”,你可以不去作這個意,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足夠了。但往往我們的心智所依産生的所依力對我們凡夫來說很重要,所以說我們要熏修,雖然明白了很多道理,你還要從基礎的這個作意的角度去熏修,爲什麼呢?我們大家需要。

  

實際你在這個地方不足,就是需要,那我們用這種方法,不用重複的心理,用順性的心理,用第一次的心理,容易抉擇,雖然是不斷的抉擇。就如我們都知道飲食使我們避開饑餓之苦,但吃飯這個事情一天要做幾次,今天做完了明天還要做。很多人說“念佛念一聲就夠了,爲什麼明天還要念呢” ?我說“爲什麼你明天還要吃飯呢”?第二天又餓了對不對?我們這種意識的變化的需要,雖然知道吃飯會飽肚子,但你還要一次一次地去做,因爲有一次一次的需要。同樣,對“一念叁世圓滿”,你一次一次地需要,你也要一次一次地去念。哪一次我們超越了欲界的粗重了,你得到了色界、無色界的善巧了,你就不再重複這個填肚子了,禅樂爲食那就簡單了。

  

只要我們在現狀中不能自拔,我們就需要重複著吃飯,雖然知道吃飯可以避開饑餓之苦。那我們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可以使我們的心地圓滿,使我們清淨安住,使我們自然具足,這我們知道,但隨著時間的變異,你又開始不知道了,你感覺有開始虧欠了,那你還要繼續進行這樣的念佛,來象我們吃飯一樣重複,這是很普通的一個休息的過程,或說生命的過程。

  

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修行呢?實際大家無意識地在修行,此一生的大夢當我們舍報那一刻,一撒手就醒夢了,那就是另外一種生活狀態,是你想象不到的夢醒的狀態,非常輕快、靈敏,猶如再造,新生開始了。這一念不過是醒著與睡著的一念,我們都有五障——這就是我們的昏睡,你認爲這一切都正常,但你不知道這是在夢中,你患得患失也好,種種取舍也好,種種作爲,但畢竟有醒來那一天。那時你會付之一笑,說“我在夢中那麼掙紮幹什麼呢”?沒有醒的時候,你認爲這一切這麼真實,你不會有如夢如幻的感知,深深埋在夢境中。

  

如果了解了這一切都是未曾有,你有醒夢的機會。因爲你不重複了,不重複就不患得患失了,不患得患失你心裏就有輕安、心理空間就廣大,漸漸也就會産生心理的自在力,不再被得失大小善惡人我等等糾纏、負累。諸位善知識,善思維這一點。

  

善業是增長清明、覺悟的果報,而惡業會閉塞覺悟的機會,使機會越來越少,果報越來越沈重,所以智者讓我們“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叁世圓滿的這一念,是一個清明、廣大的念。往往我們認爲動個念頭算什麼呢?絕對不是這樣的。我們就用這樣一念來鼓勵自己念佛,那本身的、當下的喜悅是不可思議的,未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爲意業令生命相續,,我們意識積攢的東西在導引著我們所有的作爲,那我們這“一念“,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所以,不要怕重複地做,哪怕你認爲是重複的,你的意業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它給我們必然展示出一種光明的未來,使我們能清晰、清明、安樂起來,遠離自我迷失。惡業是一種自我迷失、自我掙紮、自我傷害,往往我們不太清楚,或說不能考究到未來的果報,只在乎自己先去的習慣,以及習慣滿足刹那間所謂的安逸,所以製造了很多更加沈重的惡業,實際無疑是對現下和未來的殘害。

  

我們這樣公正地對自己的思維、言說、行爲做一個評判,那我們這一念,自己完全可以把握它,你用圓念它自然圓成,你用分別念,起碼有善念,那你醒來、覺悟的機會也會增加,所以我們念佛利益不可思議,不要怕多,但力求真實與相應。

  

我們人生的主動權完全在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獨立意識中,佛菩薩又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但你要緣他,要有放棄自我執著的這樣一個覺悟的作用,要不然就如大日輪出于晴空但盲人不見,我們的固執就象盲人一樣,會閉塞我們的清淨眼目,讓我們見不到光明世界。

  

對這一點,我們每一個有情真是要從心地對自己負起責任,要如理思維,在如理思維的心地下我們去言說、行爲,那我們人生逐漸就會走向覺悟,走向圓滿,乃至說真正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勢在之必然!

  

所以,關于“一念圓叁世“這個修法,若順性觀察,一切都是未曾有;若是世俗的分別心,你認爲自己是在重複地修這個法,那利益也是不可思議的,希望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

  

就如吃飯一樣,修行亦複如是,雖然我們知道很多道理,但還需要不斷去熏修實踐,這很重要,因爲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支撐。慧命的養育是很重要的,我們都知道對色身的養育、愛護,但對法身慧命的認知和養育方式往往不夠。得當的方法、恰當的人生的意識、作爲,那就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養育。

  

實際我們現在念佛,阿彌陀佛來補償我們的一切不足,而我們自己來補償自己的不足往往是不成立的,或者說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自身所做的功德在成佛這個路上是微乎其微的。阿彌陀佛建超世願,爲大施主,予一切衆生得究竟安樂——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布施。所以我們法身慧命的養育通過念佛、憶佛而成熟,這是最直快的、了義的方法。我們應慶幸遇到這樣一個法門!

  

《安居第四日(二):關于“一念圓叁世”念佛方法的實踐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